•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2023-08-11 09:37: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在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亩红树林在海波中摇曳生姿。过去,周边社区的养殖塘造成污染,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挤压了红树林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开展生态补偿,实施退塘还湿;清除海域非法养殖设施,减少人为活动干扰;通过人工刈割等方式,清除入侵物种……保护区综合施策,促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恢复和提升。红树林的修复,映射着我国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两年多来,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人上岸,换来的是逐步恢复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江豚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胭脂鱼、长吻鮠、子陵吻虾虎鱼等珍稀濒危鱼种屡次现身,首次监测到长江鲟等鱼种……面对自然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万里长江焕发生机活力。这启示我们:生态保护修复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自然恢复的局限和极限,对人工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积极作为的广阔天地。塞罕坝机械林场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和执着坚守,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开创中国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开辟中国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利用“深坑”“大穴”“客土”“覆膜”等技术实现石质阳坡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一系列种植技术创新,成就了今天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人工生态修复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对生态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看到,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突出、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必须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在严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要严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渔休渔、休耕轮作。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突出问题,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要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尝试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湿地修复模式,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改善区域水土环境;福建长汀采用封山育林、改良植被、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开展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绿水青山富了一方百姓……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找到适合的生态保护修复路径。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生态环境质量将不断提升,美丽中国将渐行渐近。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