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新课标修订三年 新高考命题有哪些新趋势

2023-06-06 09:44: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4月的一天,湖南师大附属思沁中学高三六班教室传出一阵嘹亮的歌声——这是学校课题组设计的一堂学科融通示范课《南泥湾军民大生产》。课上,高三地理教师李先军以南泥湾军民大生产为切入点,发散到历史背景的分析、对南泥湾精神内涵的探究,并从解题思路、语言表述等方面强化巩固考前二轮复习的重点。

  “这堂课通过对‘南泥湾精神’的挖掘,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的同时,紧扣新高考要求,重点检验了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课教师这样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教育部2018年初发布了高中新课标并在2020年对部分科目内容进行了修订,近年来,新课标内容逐步体现在高中新课本、各地高中新课程实践以及部分省市新高考中。2023年高考在即,今后新高考会如何进一步体现新课标的新变化,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素养有何新要求?应战新高考,如何审视和把握新课标修订后考察学生的新趋势?记者采访了部分一线教师、专家。

  新考点 命题基于情境、点多面广

  “上海等级考(新高考改革后选考科目)实行第一年我带高三,印象很深刻,两次模拟考选择题都是单选,等级考突然有了多选,一些学生甚至根本没看清题。”说起新高考,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历史教师朱巧表示,师生都或多或少需要面对“重新适应”的课题,“部分大题材料字数较多,答题慢的学生可能时间不够,小作文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甚至写不完。”

  题型的变化,只是新课标下新高考调整的一个方面。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黄健更关注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基于新课标,新高考的数学命题呈现出基于情境、追求本源、点多面广等特点,注重问题内涵与外延的探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关联,”黄健分析,“试题通过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再到发散探求、最终回归本质的思维全过程,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能力为重’的考查理念。”

  不少教师提及,新课标的变化传导到新高考,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成为重点。朱巧表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在新高考试题里有机融合,“如第一大题会比较侧重考查历史时空观,二三大题可能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最后一题小论文既考查叙述和表达,也考查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新课标把数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近年来,新高考中也出现了两类开放探究性问题,一是具有较强逻辑性的选择题或填空题;二是‘结构缺失’的解答题。”黄健以2020年一道山东高考数学题为例分析,“该题要求从关于三角形边和角关系的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到一个解三角形问题中,要求若问题中的三角形存在,求其中一边长度;若问题中的三角形不存在,说明理由。此题考查情境为‘探索创新情境’,虽然学生选择不同的条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破题的关键点一致:全部转化为角或边的关系,同时要注意给出的限制范围。”

  记者注意到,黄健在教学论文中预测了此类题目今后可能出现的三种形式:一是在结构缺失(或冗余)的数量上调整;二是调整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联度;三是给出固定的结论,探索不同的条件。“在解决此类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素养,经历观察、归纳、类比、联想、演绎等思维过程,能快速地找到缺失条件或排除冗余条件,因此是一种高层次、全方位的考查方式。”他分析。

  新要求 关注思辨力、创新度、知识融合性

  “该不该像原来一样花大量精力背课本?对学生来说,这是比较矛盾的。他们一方面觉得‘基础抓了也没用’,因为很多基础知识不会直接考查,完成题目主要依靠自己的表达;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答论述或分析题是无法言之有物的,还是要靠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朱巧在采访中提到了学生备考时的“纠结”。

  “高中阶段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学什么?怎么学?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掌握某一具体学科,甚至也不是掌握所有的学科知识,而是使其有能力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得到所需要的任何知识。”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颖表示,融合新课标要求的新高考正是对以上理念的回应,“新高考各学科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融入考题中,概括归纳、分析判断、推理论证,都会展现出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水平,有助于考查其解决问题时的逻辑性、思辨力和创新度。”

  “新高考开放探究题型的载体灵活,表现形式多样,具备条件的灵活性、答案的多样性、不确定性等,但终归一点:开放是‘形式’,探究是‘手段’,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感受数学之美及其应用价值,形成必备的创新能力。”黄健表示,从此类命题的趋向看,新高考命题视角更灵活,也尊重个性化与差异化,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展示平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在这种形势下,只学习现成的知识意义不大了,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在‘双减’政策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新高考加强了开放性,正是为了引导高中教学改变机械刷题的备考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超学科视角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李颖分析,“如新高考有题目要求‘分析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及其成因’,分析视角可以是经济学,也可以是生态学,或者是社会学,这要求学生学会综合众多学科知识,从整体的视角来观察社会问题,并运用众多学科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再如,英语新课标强调在主题语境、主题意义引领下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际上启发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情境性的,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并不是信息堆砌,可以把学习看作一种动态的社会活动,是人们通过共同参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相互交流和协商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李颖补充道。

  如何应变 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日常

  采访中,不少教师表示,新课标、新高考反过来推动课程改革、作业提质增效,也将成为推动任务化教学实施、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变革的机遇。

  针对新课标历史科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朱巧有自己的窍门,“我们将《中外历史纲要》课本中同一时段不同空间维度的中国史、世界史知识线索进行重整,如‘航海大发现、工业革命进行时中国发生了什么?’方便学生把握时代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练习。”

  朱巧表示,教师在讲新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中应始终向学生传达史料实证的意识,并有意识加入历史情境,利用假期时间布置一些项目化、长期性的作业等,以引导学生适应探究式学习和新高考相关题型的要求。

  面向新课标,朱巧的历史课堂、历史作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五四运动100周年时,朱巧给学生布置了“设计宣传海报”的作业,学生先要搜集同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著名海报,了解海报如何制作,然后仔细搜集所选主题下不同来源的史料,并进行分类、辨析真伪和可靠程度等。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朱巧组织学生分组调研,围绕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731部队、慰安妇等话题,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引导其分别搜集文字、视频材料,请教家人、其他科目教师,“在总结课上,每组派代表汇报已经找了什么材料,通过什么渠道找的,有什么样的史料价值等,教师再针对性进行点评,最后每小组同学结合整个活动的过程,写出一段他们自己对于‘暴行’的理解,这样就训练了历史解释能力。我想,平时上课这样去设计,慢慢到高三,学生做题的时候也能培养出一种感觉了。”

  李颖表示,面对新高考,师生都要做“生活有心人”,善于积累生活中的案例。“例如,课堂上讨论主题‘考试’,我们可以问学生个问题:Why do they say ‘give a test’ if it isn’t a gift?(考试并不是个‘礼物’,为何要说‘给’呢?)再引导学生从语言学、文化、心理学等多个视角来找答案。之后的课堂设计可以继续‘give’一词用法的话题:A gift is not a gift until it’s given(在真正‘给出’之前,礼物还并不是礼物),又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

  “一是要引导学生‘回归本源’,寻求正确的关联点、解决问题的关键;二是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形成新型的研究型学习氛围,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黄健表示,新高考对课程学习情境的考查趋于多元化与全面化,体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全面深化、结构关联”的特点,都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线教师,要真正让科学育人理念在实践层面落地生根,追求本真、灵动的创新模式,多一些开放设问,多一些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去分析模型,看透本质,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黄健总结道。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