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数字底座”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抓手。发挥数字经济作用、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得到各地区各部门的普遍重视。
掌握区域内生态产品的数量、质量、权属等基本信息,是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依托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生态产品信息的精准摸排。首先,搭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字平台,在健全自然资源确权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其次,基于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网格化等监测手段,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具备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再次,对各类生态产品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进行动态监测,逐步建立整体联动、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数字底座”。
数字技术有助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智能核算。生态产品总值(GEP)是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相关部门和不同地区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和探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相关的各级试点已覆盖17个省份、50个地级市,超过160个县区。近日发布的“数字两山”辽宁GEP核算管理平台,实现了GEP数据多维度、多层次、综合的展示。从实践中可以看到,数字技术极大提高了GEP核算的规范化、精准化、可视化,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奠定了基础。
数字经济大大拓展了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渠道。在摸清家底、建立台账的基础上,数字经济推动生态产品进一步实现了从“有价”到“有市”。对于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可以充分发挥数字电商平台的资源和渠道优势,促进生态产品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运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生态产品的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贴实产品的“生态”标签,同时创新互联网传播手段,加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对于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可以搭建数字交易市场和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不断推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对于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可以通过加大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提升文化服务价值,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比如利用数字技术盘活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服务的供给;通过反映地方传统文化、自然风景、地域风貌的优秀短视频创作,催生文化服务新内容;利用VR/AR、全息互动投影灯等技术,立足特色小镇、景区,开发文化旅游新场景,带来文化服务新体验。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助推作用,使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才能最终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经济日报 作者:申峥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