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记者看两会)
高质量发展澎湃新动能
本报记者 廖睿灵
今年全国两会,听到代表委员提及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总量攀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元,何其不易,难能可贵。”“今天的中国,正坚定不移地走在高质量发展大路上。”代表委员这样说。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山西代表团小组会议上,中国宝武太钢集团董事长盛更红代表介绍,太钢生产的“手撕钢”厚度已达0.015毫米。“从传统钢论吨卖到尖端钢论克卖,太钢的华丽转身,正是因为坚持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科技创新,代表们信念坚定:“山西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放眼全国,去年我国全社会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代表委员都满怀信心。乘势而上,团结奋斗,我们有底气、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新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
本报记者 葛孟超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我采访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突出感受。
“审批提速,服务提质,让企业发展信心更足。”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祥代表分享自己的经历。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来说不可或缺。不少来自企业的代表委员坦言,新时代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广东省佛山市市长白涛代表表示,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谭文英委员说,持续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广西来宾市副市长杨远艳委员表示,要建立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处理机制……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体现出各地区各部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稳预期强信心的决心。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经营主体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新征程上,随着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惠企利民政策措施不断落实,广大经营主体必将焕发新活力,助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乡村振兴铺展壮美画卷
本报记者 张伟昊
今年全国两会,来自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的杨昌芹代表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我的家乡赤水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竹资源十分丰富。‘赤水竹编’又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竹编产业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一定大有可为。”
接受采访时,杨昌芹代表兴致勃勃地展示她和乡亲们制作的竹编产品,竹提包、茶杯、花篮……作为“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代表致力于发展壮大竹编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她说:“卖竹子,一根不到10元,但经过杀青、破篾、染色、拉丝、编织等20多道工序后,制成竹编工艺品,价值可提升到几百甚至几千元。”
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带来了与乡村振兴有关的议案提案。新时代十年,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广袤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一个个生动场面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说变化、话未来,代表委员信心满满。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铆足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希望的田野将更加充满希望。
创新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本报记者 邵玉姿
“2022年,广东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升至29.5%。”今年全国两会,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委员展示的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放眼全国,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培育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的背后是强劲的创新“脉动”。创新驱动下,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优势日益凸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步伐稳健有力。
创新,是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时听到的高频词。代表委员分享创新故事、共话创新成果、建言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评价和激励机制,全社会支持创新、投入创新、参与创新的热情高涨。创新热度高,折射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更传递出我国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的信心与志气。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个春天,向“新”而行,聚焦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企业必将实现繁荣发展,中国经济必将释放更大活力。
中国制造大有作为
人民网记者 马 昌
今年全国两会,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首场“代表通道”上,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代表向大家报告好消息:“历经十年努力,徐工先后攻克了行业公认的七大项关键技术,完全形成了千吨级起重机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制造业的脊梁。作为世界工程机械技术“珠峰之巅”,超级移动式起重机被认为是科技含量最高,研发难度最大的产品之一。
回首过去,超级起重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如今,国产起重机不断刷新全球吊载能力新纪录,产品批量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中国成为全球少有的能够自主研发、制造千吨级超级移动起重机的国家之一。
徐工在起重机领域实现的突破,只是中国制造创新发展、勇攀高峰的一个缩影。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都以自身经历和企业发展实践,讲述中国制造持续做优做大做强的故事。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制造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两会传递中国信心:中国制造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本报记者 温 腾
今年全国两会,我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采访室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绿色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把绿水青山的颜值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让沿岸老百姓吃好‘山水饭’。”广西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代表接受采访时说,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已初见成效,进一步擦亮了漓江这张旅游名片,增强了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十年,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不仅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而且绿色经济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和代表们的采访交流中,我感受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也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重点之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中国正不断变为现实。
拼搏实干传递希望信心
本报记者 刘军国
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浙江代表团,“地瓜经济”一词频频被代表们提及。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藤蔓是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生动形象地比喻了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浙商和浙企。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浙江企业家的拼搏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代表说,去年年底,浙江多个招商团参展团漂洋过海,抢抓订单,开拓新市场,吸引到更多的外资来到浙江。“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把耽搁的时间、进度抢回来!”胡成中代表信心满满。
面向未来,浙江的不少企业家代表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要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
“我们要更多地转向高质量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今飞控股集团董事长葛炳灶代表说,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从技术端的突破中找机遇。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屠红燕代表说,要坚持把提升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亚波代表说,三花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拼搏、实干,传递出未来的希望和发展信心。
幸福生活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郑海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全国两会的采访中,我深切感受到民生改善的点滴细节。
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邓琳委员讲述了当地创新推出“五社联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故事。“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学校周边开设‘四点半课堂’,建设社区里的养老驿站……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协同发力,让社区基层治理真正‘活’起来。”
“各行各业都有了我们的声音。”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杨洋委员说,绝大部分听力残疾学生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每个人都有可触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全国两会,许多议案提案都与民生相关。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委员说,要加强快递员群体的权益保障;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会长刘启芳委员建议,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益……
“幸福生活越来越好!”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也充满了实现梦想的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13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