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休克疗法”之父萨克斯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中国为全球减贫提供“路线图”

2022-07-13 17:05:00
来源:环球网
字号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于金翠】 编者的话:“中国的(脱贫)经验对(世界)其他地区很有借鉴意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全球发展问题专家、“休克疗法”之父杰弗里·萨克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曾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被评为“世界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从1981年开始,萨克斯多次到访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从贫困走向繁荣的过程。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建设开放的国际合作体系,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我们想要的未来。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环球时报:在过去40多年中,您到访中国多次。您如何评价这些年尤其是过去10年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变化有哪些意义?

  萨克斯:自从1981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我一直都能看到中国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持续40多年,这非常了不起。中国从一个贫困国家变成一个非常繁荣的国家,而我个人也从这个令人赞叹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很显然,中国的(脱贫)经验对(世界)其他地区很有借鉴意义,一些深受贫困困扰的地区如果采取中国的策略,将变得非常有潜力。

  就过去10年的发展而言,中国已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尖端科技的全球领导者,这是重要的一步。此外,在一系列环境可持续发展技术方面,中国也正成为领头羊。转向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至关重要。

  环球时报:2021年中国宣布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您曾评价称,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之一,甚至也许是最伟大的。您为什么对中国脱贫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萨克斯:中国用40年时间(向世界)展现了终结普遍的绝对贫困是可能的。这不仅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非洲等其他仍然比较贫困地区的(脱贫)“路线图”。中国成功的关键是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商业资本方面的高投资率。长期规划和市场力量的结合,以及中国的对外开放(在消除贫困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前,大多数中国人还生活在农村地区,都很贫困。但到2021年,(在中国)极端贫困已经被完全消除。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因为中国政府部门曾多次邀请我访问中国不同地区,请我提供评估或建议。在过去20多年,我数次访问中国一些最贫困的县,看到了这些地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通过综合实施一系列措施消除极端贫困。这需要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中国的发展也向外界证明,对人员和基础设施的高水平投资将吸引大量的商业资本和企业。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经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之一和伟大的制造业经济体。这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前瞻性投资的路线图,我认为这对其他地区非常有用。我曾对其他地区的领导人表示,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随着不断创新,中国将在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环球时报:西方对于中国发展的前景有很多讨论,诸如“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也一直层出不穷。您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怎么看?

  萨克斯:我非常乐观。中国应该继续大力投资教育,加大研发投入,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接触。

  当下对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是尖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过去40多年中的很长时间里,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工厂”,一个拥有熟练工人但主要依靠西方技术的大型制造业经济体,但从大约15年前开始,中国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在,我们可以在全球领先的科学期刊中看到许多来自中国的文章。大量的尖端科技也是中国研发的。中国还承诺致力于在关键的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比如电动车和光伏、可再生能源、5G、新材料科学等。

  在一些领域,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发展和商业创新。我认为,这些都非常重要,因为随着不断创新,中国将继续在工业、制造业以及新兴服务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将成为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领导者。大家知道,未来我们不能再以旧的方式进行生产,不能像过去那样依赖化石燃料,因为气候变化会破坏地球(生态)。非常幸运的是,中国正在迅速地向零碳能源系统迈进,并将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我相信中国的技术会帮助其他国家向零碳能源系统迈进。

  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建设我们想要的未来

  环球时报: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一些中国人希望中国完全照抄美国的发展模式,不过后来中国并没有这么做。假如中国当年这么做了,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萨克斯: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完全照抄别国的模式,因为不同国家的(现实)条件、文化和历史都是不一样的。正如你所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以及经济和人口大国,当然应该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混合经济制度,有重要的国有部门,也有重要的私营部门。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模式。虽然这是中国自己的(独特)模式,但我认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贫穷但希望奋勇直追的国家,(中国道路)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模式”已经失灵,不平等现象正在飙升,很大一部分美国人只能接受质量平庸的教育,能源转型也因为石化行业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陷入停摆。此外,美国正在转向“内向化”和保护主义,即使在商业和投资领域也是如此,这对美国和世界的长期未来都是不幸的。

  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支持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高质量生活、数字经济和全球合作。我很高兴地说,中国正在对此进行积极探索。

  环球时报:您如何评价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发展问题,加强国际合作?

  萨克斯:这项倡议非常重要,它表明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合作,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这项倡议是强有力的合作呼吁,世界各国也对此作出了非常积极的回应。

  我非常赞赏中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承诺以及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我们知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现在还没有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需要更多资金,更多关注,更多全球合作,我们需要结束俄乌军事冲突,结束制裁,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国际合作体系。全球发展倡议对达成上述目标都很有帮助。

  现在,我们需要停止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激烈对抗,推动两国走向合作。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美国的发展融资倡议可以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我们可以真正加快贫穷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方向。全球发展倡议非常有建设性,能够帮助建设我们想要的未来。

  这个世界的治理不取决于某一个国家的决定

  环球时报:您一直呼吁中美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也认为现在美国的心态是“美国必须在世界占主导地位”“美国唯我独尊”等。您认为美国可能放弃这种心态吗?这种心态存在哪些误区?

  萨克斯:从二战后,美国一直(在世界)技术和经济领域享有主导地位,以至于它逐渐把自己视为全球领导者。1991年苏联解体时,美国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然而,这是一个误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4.2%的国家,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领导者。这种想法既傲慢,又错误。我们需要一个多元化的、多极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治理不取决于某一个国家的决定或其“主导地位”,而是需要遵循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宪章》。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旧思维的反映。现在已经不是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了。今天的我们需要一个多极的世界,一个合作的世界。北美、欧盟、中国、非洲等都是全球的重要地区和国家,我们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解决全球问题,在遵守《联合国宪章》等的基础上相互交往。

  在这一背景下,美中关系尤为重要。我认为美中关系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一种受国际法约束的关系。但是我也注意到,美国很少有人了解中国的现实和历史,很少有人来中国亲眼看一看,更少有人像我一样幸运地有机会结识许多中国朋友和同事。所以,美国对中国存在着巨大误解。美国有关“民主国家”对抗“专制国家”的想法是错误的,团结我们的因素远比分裂我们的因素多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倡导美中之间需要有更多对话,不管是政府机构之间,还是学者、艺术家、游客和学生之间。我们讨论得越多,对话和交流越多,和平与合作也会越多,这对整个世界都有好处。

  我们现在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我对美国对华政策感到非常失望,它是被误导的,是一个严重错误。我们已经看到误解和谈判失败会导致怎样的冲突——俄乌军事冲突就是一个例子。美国去年就应该就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担忧同莫斯科展开谈判,而不应该继续推动北约扩大,这是危险而富有挑衅意味的。但我们没有采取适当的外交手段,双方也没有达成谅解,最终导致冲突爆发。

  在当今世界,冲突很容易带来毁灭性结果,会导致不可估量的破坏和生命损失。我们需要合作,需要相互理解。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外交政策,一种基于合作而非对抗的外交政策。我曾专门针对这一问题写过一本书——《新外交政策:超越美国例外主义》,但恐怕美国负责外交政策的高官没有仔细阅读过这本书。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传播这一观点

  环球时报:您曾表示,西方指控中国在新疆实行“种族灭绝”是不公正的。您也对香港未来表达过乐观态度。但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继续借涉疆、涉港问题抹黑中国。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萨克斯:《世界人权宣言》是一份我们都应当遵循的全球性文件。美国不应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作出(有关新疆、香港的)指控,或针对其他国家的挑衅性指控。人权问题应该在联合国框架下被认真讨论和系统性地处理,这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指责和大声吼叫没有任何帮助。

  美国政客一直在推动诋毁中国的运动,并试图建立一个反华国家联盟。这是一个错误而危险的想法。世界正因许多冲击而变得危险且不稳定,美国政府需要重新考虑其外交政策,并采取一种含有更少敌意、更多合作的新政策。

[责任编辑:孙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