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奋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走南闯北 扎根一线

2022-07-12 10:07: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讲述 

  中国石油管道局通信公司经理助理 李新文 

  “这个小伙子,是挖沟工里学历最高的。”每次向别人介绍我,领导和工友们总会半开玩笑地这么说。2010年,我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毕业,开始了走南闯北的野外施工生涯。一个月后,我就和同期“新兵”一起上了“战场”,去陕京三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部实习,工作地点在河北安平和正定之间。

  我负责的是设备安装和调试,但工地人手紧张,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挖电缆沟就是其中一项。第一次拿起镢头,心头也有一丝落差,但工期那么紧,“小情绪”转瞬即逝,满心只有一个念头:怎么干得像个熟练工,尽快高质量完成任务?我看着图纸边琢磨边干,遇到困难,就找老师傅请教。

  电缆支架跟沟底贴得很近,装电缆时仅容一人猫着腰钻进去,我那时比较瘦,就爬到沟里去拉电缆。支架是用角钢扁铁焊接的,表面粗砺,勾得衣服上全是洞;给管体刷沥青和防腐胶时,又总是星星点点溅满全身。干完活一看自己,衣裤遍布破洞油污,活像个小乞丐。有一次从工地出来,来不及换衣服,就坐动车由石家庄赶往忻州执行任务,看着其他乘客惊异的目光,真有几分不好意思。

  慢慢地我认识到,在一线的实践经验对理解整个工程施工内容、技术要点、资源投入以及现场管控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磨炼意志,于是我坚持扎根一线,很快成长起来。

  2016年,我迎来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大挑战:要将陕京四线工程干成样板工程。当时,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处于关键时期,如何既保障京畿冬季供暖又降低大气污染,全社会都很关心。为了保质保量按时通气,我一年出差350多天,项目其他同事野外施工也都在300天以上。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工程验收测试时,全线中继段衰减系数远远优于设计值,全线接续同步监测率100%、合格率100%,均创造了长输管道通信线路工程历史最佳成绩,并且实现了零整改、零遗留问题的目标。我们的队伍也获得嘉奖——“陕京四线输气管道工程先进集体”“铁人先锋号”,被称为“金牌班底”。

  带着初战告捷的喜悦,我们很快转战中俄东线施工现场。这是一场“极寒之战”,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施工环境,让人员、设备都难以忍受。硅芯管出现的冻胀现象,更是制约着工程进度。为了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我组织团队开会讨论,用发泡剂、填缝剂、油麻沥青、冷缠带等各种材料做实验,寻找防止硅芯管进水的办法。最后,终于总结形成了中俄东线高寒地区管道光缆同沟敷设施工工法,填补了同类地区施工空白。

  奋斗的人生有多么精彩,对家庭的愧疚就有多深。工作以来,我走遍祖国山山水水,却很少踏上回家探望父母的路。当我在岗位上挥汗如雨的时候,他们却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他们也需要儿女的关爱,尤其是贴心的陪伴。而我却长年累月地让他们默默承受着思念与孤独,甚至在二老重病的时候,也没办法长时间留在身边陪伴服侍,心里充满内疚与自责。虽然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也期待着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话 

  李新文: 

  读了贵报《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栏目后,我感同身受。想借此机会请您解惑:当父母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怎样解决全心工作与照顾父母之间的矛盾?您所在单位是如何解决一线人员后顾之忧的?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采气一厂总工程师 黄麒钧: 

  新文同志,您所面临的正是一线石油人共同的难题。有的夫妻两口子都在我们公司上班,为了能有一方照顾和陪伴孩子,只能放弃二人团圆,进行“交接班”,让人既尊敬又心疼。咱们石油行业的施工地点多在野外一线,总要有人坚守付出,可家总不能搬过来吧,所以这个困难始终难以规避。

  古语有云:自古忠孝难两全。石油人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顾了这一头,难免顾不上那一头。这些年来,每当家人生病需要照顾时,我几乎都不在身边、帮不上忙。工作以来,我还没陪父母回过一次东北老家,没带家人出去旅游过一次,没给儿子做过一次系统的人生规划,对于父母、对于家庭,确实亏欠很多,能带给他们的,只有国家、社会、企业对我的认同和鼓励。

  去年,我被调到采气生产单位工作,生产基地在柴达木盆地一线,差不多每季度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就尽量全身心陪家人,把他们“专门留给我的任务”完成,以这样的方式去弥补。

  考虑到野外工作性质,公司给全勤在一线工作的部门设计了“轮休制”,为非全勤在一线工作的部门设计了“补休制”。我们党员干部虽然也有年假,但面对国家油气能源紧缺、油气田生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往往主动放弃假日,去守护能源安全。家人通常也会理解和支持,因为在他们眼里,我的岗位虽然平凡,使命却光荣。我想,有这样的家人,真是我的幸福和动力!即使重新选择,我仍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