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思享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2022-06-21 21:35:0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字号

  作者:赖德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一直是我国就业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今年以来,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显得更为困难:一是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076万,比上一年增加了167万;二是经济发展遭遇“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四川考察期间专门就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当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遵循。各方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合力。

  一、党和政府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现在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已破千万。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创新的重要底气所在。但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有大量有效的政策支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工作,已出台了大量普惠性和特惠性就业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在今年这一特殊背景下,要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有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国务院最近发布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就相关政策如何支持稳经济给出了明确部署,比如财政政策要加大减税降费和社保费缓缴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加大稳岗支持力度等,货币政策要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等。可以说,这些政策是想市场主体之所想,急市场主体之所急,对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有很强针对性。

  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实际,推出落实中央稳经济稳就业政策的具体方案和办法。同时,各地方要认识到,难中有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各地吸引人才、打造人才中心、推动创新的难得机遇。今年,不少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选择下沉到县域层面工作,引起了不少讨论,这既促进了就业,又为地方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是值得肯定的。上级党委政府对下级进行考核时,要赋予就业目标落实情况更高的权重,真正形成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就业促进格局。

  二、用人单位要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很多市场主体经营比较困难。因此,有些用人单位减少了招聘、推迟了招聘。但正如上文所述,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的措施,效果逐渐显现,用人单位对此要有信心。要结合所在地情况,采用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招聘工作,而不是被动等待或停止招聘进程。同时,招聘工作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避免性别、年龄、院校或地域歧视。

  其中,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在新招聘计划中,拿出更高比例给高校毕业生。实际上,2020年以来,面对疫情的冲击,国有企业已经在稳就业、扩就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国有企业数量少,招收的毕业生数量注定有限,但其招聘行为将给劳动力市场传递积极信号,稳定预期。今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要求选取一批业务范围覆盖较广、岗位较多的国有企业,每年开发一批岗位定向招聘残疾人,国有企业带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应当及时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国有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

  在我国1.5亿户市场主体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贡献了超过80%的就业岗位和90% 的新增就业岗位,是稳扩就业的主体。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旅游、交通等行业企业,发展受到比较多的限制,国家要给予其稳岗扩岗的更多政策支持。而对于那些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专精特新企业,要鼓励其将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契机。

  市场主体稳,就业就稳;市场主体有活力,劳动力市场就有活力,就业压力就小。在出台稳市场主体的政策时,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既要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打通供应链堵点,也要稳定和扩大市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用需求刺激供给,从而达到供需两旺的效果,以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三、高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度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就是要求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特别是面对数字经济不断崛起及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需要大量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因此,优化专业结构,增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性,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要着眼于未来,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加强理工农医紧缺人才的培养,加强“四新”专业的建设,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高校要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些学校存在重招生、培养而轻就业的倾向,就业创业方面的资源投入不足。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毕业生就业置于办学过程中更加重要的地位,党政一把手要带头深入产业和企业,既拓岗促就业,又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反过来也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在这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提高所谓的就业指标而弄虚作假。

  四、毕业生要动态优化就业预期

  面对不断趋紧的劳动力市场,毕业生最有力的竞争手段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能力强、素质高是劳动力市场的“硬通货”。因此,在学习期间,要做好学习规划,配置好时间,厚植学分和文凭的含金量,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要动态优化就业预期。我国经济体量大,又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创造出了众多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以及自身条件,动态优化就业预期,合理调整自我设定的保留工资目标。同时,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动态优化预期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跨周期设计,即不仅要考虑工作岗位当前所能给予的条件,而且要考虑3-5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的劳动力市场情况,一步一个脚印,毕竟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今天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已大为增进,就业的起始条件对一个人长远的发展,重要性已大为下降。大学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取向,抓住机遇,拓宽就业范围,理性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稳步求职。

[责任编辑:韦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