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文物活起来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一个特殊的类别——革命文物。它既包括那些与革命斗争有关的遗址遗迹、革命会议旧址、革命纪念设施,比如遵义会议会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也包括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半条被子”这样的实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专程前往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瞻仰革命文物、缅怀革命先烈,并就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传承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文物无言,但它们身上承载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精神,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有一件特殊的文物——绞刑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接管的第一件革命文物,编号0001。1927年春天,被捕后受尽酷刑的李大钊始终不肯屈服,最终,正是在这副绞刑架上慷慨就义。
冰冷的绞刑架,见证着革命先驱抛洒热血的觉醒年代。
时光荏苒,中华大地上,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座座纪念馆……各类革命文物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
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副司长彭跃辉:革命文物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见证者,革命文物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复兴之路的艰难历程。这些旧址、场馆、实物都在默默重现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像这种身临其境所带来的真实感、体验感、震撼感,是通过文字描述、艺术表达所不能替代的。
从党的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从北大红楼、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淮海战役纪念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总书记要求,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并强调,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
在江西于都的红军团部旧址里,工作人员正带着学生们拓印标语。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80多年前,8万多名红军正是从这里的渡口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红军第三军团二师奉命到禾丰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红色政权。当时,红军在这栋房子里留下了大量标语和漫画。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科科长谢称英:这些红军标语是当时中央苏区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它为我们后期研究第三军团军团史、中央苏区史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并不为人所知,这栋早已改为民居的房子在当地的土坯房改造中也差点被拆掉。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麻芫村村民刘南京:我就出生在这里,从懂事开始就看到很多标语。当时不太清楚,不懂得价值。等到2016年搞土坯房改造的时候,我去报告给村委。发现有价值,村委再报给博物馆就保护起来了。
为了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当地拨付了专项资金,对这个团部旧址和周边发现的另外两处革命旧址进行整体修复。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时来到于都,深情缅怀当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并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馆长谢芸华: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县革命遗迹、遗址的普查,加大了修缮力度。近3年来,我们一共修缮了60多处革命文物,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完善了基础设施,把它打造成为红色培训教育的生动课堂。
今年1月1日起,《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革命文物的保护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从全国范围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我国革命文物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保护状况持续改善。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费虹寰:这些文物保护工程,会使文字记忆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人们中间形成一种形象的认识,和我们血脉相关的情感牵扯,因此对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很大作用。革命文物保护有助于弘扬革命文化,同时也构成了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革命文物见证着革命历史,保护好是基础,同时,它也是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遵义市第一中学高一(7)班,刘娜娜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一堂特殊的红色故事英语课。课堂上播放的视频是她前些天专门去遵义会议纪念馆拍摄的。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为了讲好红色故事,遵义市第一中学组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编写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读本,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如何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近年来,位于贵州省习水县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他们正在录制第五期红色故事会。
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吕相璇:红色故事会我们之前已经举办过四期,当时我们主要通过线下和线上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说大家想要回放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所以第五期红色故事会我们希望通过短视频、VR创新一些形式,把红色故事传播得更广。
今年的故事会除了拍摄馆藏文物以外,工作人员又深入挖掘了一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增加了外景拍摄。
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副司长彭跃辉:革命旧址、场馆是人民群众瞻仰先烈、崇敬英雄的地方,是党员干部感悟初心使命的地方。各地的创新实践,有利于那些容易被遗忘的文物、故事、英雄、精神得以展现、铭记、传承,这也充分彰显了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
在保护好革命文物、弘扬好革命文化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牵挂着革命老区的发展和老区人民的生活。他指出,老区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把老区建设好、把英烈后代照顾好,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这一天,有6个团队预约要来贵州遵义市播州区的苟坝村参观。一大早,讲解员罗月就忙了起来。1935年3月,红军长征途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苟坝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当时会议上有一个很大的争议,要不要进攻打鼓新场?持反对意见的只有毛泽东一个人。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杨生国:到了晚上毛泽东睡不着,觉得事关重大,就提着马灯沿着小道去周恩来住的地方找周恩来,最后把周恩来说服了,取消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军事决定。
这个决定让红军及时避开了敌人布下的“口袋阵”,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这段历史也给苟坝村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曾到过紧邻苟坝村的花茂村。总书记的话,让当地的干部们很受触动。
贵州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贵华:习近平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为了让老百姓更加富裕,能够笑得更灿烂,2015年底的时候,我们成立了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对这块工作进行专项开展。
如今的苟坝村,集红色旅游深度体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身。近5年来,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两千万元。看到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外打工的王树全回家开起了农家乐,每年的纯利润都能有十多万元。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仅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人数就超过14亿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近两年多来,红色旅游热度更是不断攀升,成为推动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件件革命文物,浸透了血与火的历史,勾勒着当年的峥嵘岁月。透过这些文物,我们还能感受到,百年奋斗历程中,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新征程上,面对新的风险挑战,我们依然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前进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