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城”浙江龙港改革记:吹响城市空间新格局
中新网温州5月8日电(记者 邵燕飞 实习生 葛思怡)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改革是浙江龙港始终绕不开的话题。从拔地而起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产业城”,再到新生“城市”,龙港在短短30多年间完成了多次历史性的跨越。
如今,站在新时代新阶段,龙港正面临着建设滨海生态新城“龙港新城”的攻坚战。
从荒凉滩涂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蜿蜒曲折的鳌江注入东海前,在南岸留下了一片滩涂。1984年在这片滩涂上建龙港之时,仅有5个小渔村,常住人口不到8000人。
据龙港第一任镇党委书记陈定模回忆,当时的龙港镇农渔业产值不足400万元。尽管背靠港口,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和资源优势,但龙港的发展还是掣肘于人力和资金的不足。
“现在很平常的人口流动,在那个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和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年代却是禁区。当时的老百姓迫切希望解决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并且想城里要有一块地。”陈定模说,为解决落户难题,龙港镇以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为依据,在苍南县委支持下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人来了,城镇建设靠什么?等财政、靠拨款?我们等不起。”陈定模说,依据当时的中央政策,龙港镇又提出“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了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践。这两项大胆改革举措,掀起了颇为壮观的农民“造城风”。
到1989年,龙港人口增至四万人。自此,龙港有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称号。
从强镇培育到中国首个“镇改市”
随着人口规模的上升和经济总量的增加,镇级体制机制逐渐无法与龙港镇相适应。
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需求,龙港镇陷入了困境。
为改变这一状况,龙港镇先后进行了多次“扩权”改革。1995年,龙港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先后在行政、财政、户籍、工业、城镇建设、教育体制等七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镇级金库,实行县级计划单列,享受大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这些举措都有力促进了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
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四张国字号金名片,实现了从“农民城”向“产业城”的跨越。2014年底,龙港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开启了新一轮“扩权”改革。
在改革之力的助推下,龙港经济迅速发展。2018年,龙港地区生产总值达299.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6万元,城镇化率达63.2%,人口达38.2万。201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同年9月25日,浙江省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中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现代生态滨海新城“龙港新城”
站在历史的新阶段,龙港市将建设“龙港新城”作为下一阶段的目标,统筹开展三年攻坚行动,向着现代生态滨海新城蝶变。
龙港新城规划面积35.8平方公里,由海涂围垦而成,拥江面海。新城共规划六大功能区:中央商务区、公共服务中心区、产业集聚区、港口经济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和远景拓展区,是温州南部最大最优发展平台,也是打造龙港“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的主阵地。未来三年,龙港新城将谋划建设100个重点项目,投入超1000亿元,全面掀起建设新热潮。
在拓展新空间上,完成万亩用海指标报批,建成道路60多公里,全面拉开“七纵十四横”城市路网框架,做精做细旅游、公服设施等20多个专项规划,高标准开发城市绿地、综合管廊等“地下空间”。
在打造新地标上,谋划开发建设超100个重点项目,深挖丰富水系和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中心区、市人民医院等重大项目建设,布局一批金融中心、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等地标建筑。
在发展新产业上,依托浙江省级经济开发区,力争引进重大产业超10亿元项目10个、超50亿元项目3个,力争100亿元产业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推动华昊、诚德、金田等新材料基地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发展,加快温州综合保税区龙港分区、高铁、城际轨道S3线、龙港商港、智慧物流园等配套建设。
龙港市长林海涵表示,新城是龙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是承载龙港腾飞的主阵地、主战场。要坚定“非常之心”,踔厉奋进聚共识,充分认识“决战新城”的重要意义,凝心聚力、实干担当,加快推动新城完美蝶变。要拿出“非常之举”,再造一个新龙港,大干交通打造一体化发展的“硬核支撑”,大兴产业打造沿海产业带的“璀璨明珠”,大抓民生打造南部副中心的“幸福高地”。
无改革、不龙港,再改革、兴龙港。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的“试验田”,龙港将保持攻坚姿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措施,打赢“决战新城”攻坚战,续写“龙港传奇”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