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西藏首次系统性发掘吐蕃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
在近期西藏自治区考古成果公众分享会上公布的考古成果中,温江多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有了新发现。2021年7月,联合考古队对拉萨河畔的温江多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吐蕃时期具有唐代风格的龟趺、无字碑、带釉砖瓦等建筑材料,发掘了佛塔基址等重要建筑遗迹,这些遗迹距今约1300年。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在西藏系统性发掘吐蕃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
温江多遗址就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的才纳村,这里出土的吐蕃时期的龟趺就是在这个遗址下面两米多这个地基上。
拉萨市曲水县才纳村村委会主任 次仁达瓦:我们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说,知道这个地方有那个龟,然后我们人工挖了出来了。
2021年7月到9月,联合考古队对温江多遗址展开了初步发掘和清理,发掘面积为515平方米,最大发掘深度为7米。其中,龟趺的底部还有长方形的碑院和碑亭基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席琳:我们发现温江多遗址的这件龟趺,基本是在它原始的位置上,这通石碑它整体上是一个龟趺碑座、庑殿顶形制,与唐蕃会盟碑的形制基本是相同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张建林:吐蕃时期的碑以龟趺作为碑座的这种形制,还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制。
那么,距离拉萨市区30公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席琳:作为吐蕃时期非常重要的行政和佛教中心,我们在温江多遗址发现受唐代石碑风格影响的吐蕃高等级龟趺座的石碑,是并不奇怪的。
温江多遗址的西南角东西南北一共有4座佛塔,4座佛塔中间的建筑叫吾香拉康,就是现存的建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席琳:我们发现温江多遗址核心区的面积大约有七万平方米,在这个核心区域的四角,有四座体量比较大的夯土石基的四座佛塔。
这种布局与西藏吐蕃时期著名寺庙桑耶寺也十分相似。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张建林:它具有吐蕃大型寺院的共同特征,中心是佛殿,四面有四个大塔,然后周边还有个围墙把它环绕起来。
考古人员还在地层和遗迹单位中发现了较多动物骨骼。
西藏早期建筑艺术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对西藏早期建筑遗址和重点文物进行了多项考古发掘和研究,越来越多的新发现和新成果显示:西藏早期的建筑艺术,具有多元文化特性,体现着多民族、多区域文化交流交融。
温江多遗址出土的739件遗物标本中,有大量的陶质建筑构件,还有部分特殊的瓦件,现在保存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正在进行修复和研究。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文博助理馆员 张娜:这个瓦当的话是挖掘出来最完整的一个,这一块也是从龟趺里面出来的一块大的板瓦,这是我们这次出土最大的板瓦。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馆员 张博:温江多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瓦等建筑材料,这些琉璃材料色彩丰富、种类多样,体现了非常高超的技术特征。
尤其是砖瓦形制非常典型,可类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琉璃瓦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馆员 张博:建筑琉璃的使用在当时是区分社会阶级的一种手段,温江多遗址作为吐蕃早期行宫之一,又发展成为宫殿和大规模寺庙建筑,该遗址出土大量琉璃瓦正是其等级地位的体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席琳:这些建筑构件,它的形制以及技术方面,是研究多民族、多区域文化交流交融的珍贵证据。
专家们还从建筑史的角度,分享了对宋代的聂塘卓玛拉康早期汉式大木构殿堂、绿琉璃瓦覆顶和元代著名寺庙夏鲁寺琉璃构件的艺术风格研究成果。
位于日喀则市年楚河中游河谷地带的元代著名寺庙夏鲁寺,是西藏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元代官式建筑,其主殿歇山式屋顶和回廊屋顶,均有精美的元代琉璃构件。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魏文:发现了大量早期汉式的建筑构件,这是我们近年来对于西藏建筑里边非常重要的发现,是十一世纪以来汉藏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的历史见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藏北石棺墓出土涡旋纹双大耳陶罐
2021年,西藏那曲市班戈县佳琼镇发现了一座石棺墓,出土了涡旋纹双大耳陶罐等陶器、青铜器。考古专家初步研究发现,器物类型与之前在藏东横断山脉和岷江流域等地出土的同类文物很相似。这也表明,藏北地区与藏东地区在当时文化关联很密切,存在交流和交融。
2021年8月15日,纳木错环湖科考队驱车抵达那曲市班戈县佳琼镇墓葬所在地,墓中出土了两件陶罐和其他器物。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教授 李永宪:这种双大耳,大口罐,我们管这个叫大口,口比较大。器形上来讲,它比川西高原的要小一些。但是器形的形态完全一样,纹饰也一样。
经过仔细观察,这件涡旋纹平底陶罐,器表还有黑色陶衣,通高14厘米,腹径12厘米。器耳从罐口向下连接在罐腹上,器表装饰了两组凸起的涡旋纹。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教授 李永宪:在它的这个器表上有两个旋纹,也有人说像羊角一样盘旋起来的,所以这是一个标准器。说明了就在整个青藏高原的东部横断山区,曾经活跃的,以双大耳罐为代表的文化人群,跟青藏高原羌塘草原的这个游牧民交流是非常频繁的。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考古室主任 罗布扎西:包括咱们贡觉县、洛隆县、边坝县都出土过类似的这种陶器,可能相对会大小不一样。能够在班戈县发现这样的器形,就是能把这个文化连起来。
这座石棺墓是用石板砌筑成,墓坑长1.35米,宽0.7米,墓主侧身屈肢葬于石棺内,石棺北侧随葬有1具马头,说明墓主可能是位牧人。石棺里出土的还有一柄环首青铜刀和一件短柄青铜刀。
目前,石棺墓里的人骨和马头骨还在整理鉴定中,从陶器和青铜小刀等遗物的型制来看,都与高原东部横断山区岷江石棺墓晚段的同类物相似,其年代初步判断为汉晋前后。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教授 李永宪:这样的陶器在藏北的班戈县出土,它显示在了2000多年前,我们整个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跨远距离的文化交流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游牧文化周边的关系也是非常丰富。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陈祖军:说明在汉晋时期,岷江上游的文化因素就已经到了咱们的藏东地区的怒江上游这个区域,这是非常确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