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续写春天的故事|成都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2022-04-29 23:30: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今年3月份,《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发布,明确将从国家层面支持成都开展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都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

  牢记嘱托,踔厉奋发。4年多来,成都市按照量身擘画的发展蓝图,一锤接着一锤敲,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绿色转型筑本底

  春天的成都,浣花溪畔景如画,兴隆湖边鸟翩飞。

  四川蜀天梦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睿和同事喜欢到兴隆湖畔走一走,或观苍鹭飞翔,或品成都小吃。

  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兴隆湖曾是一片滞洪洼地,如今已改造成4500多亩的“城市绿心”。

  2018年4月,就在“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之后两个月,张睿等8名创业者从外地来到这里,白手起家的四川蜀天梦图公司成为首批入驻兴隆湖畔的公司之一。4年后的今天,团队已增加到109人,营业收入年均增幅达60%多。

  几年间,以兴隆湖为核心的成都天府新区,布局了西部(成都)科学城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6个、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11个,这里正成为成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从“零”起步的天府新区坚守70.1%蓝绿生态空间占比底线,人们走出家门和办公楼即进入公园,高效工作与安逸生活完美融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成都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绿色本底更加厚实,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

  今年元旦,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全环贯通,宛如镶嵌在成都中心城区的一条“翡翠项链”。短短几年间,成都还大力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增绿项目8200多个,建成天府绿道5300多公里。

  “窗含西岭千秋雪”,在城里遥望雪山已经成为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据统计,2016年成都可观雪山的次数是35次,去年已增加到63次。与此相对应,去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优良天数比例达81.9%,创2013年以来最好成绩。

  坚守“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建设初心,成都形成了对人才的强大“吸附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4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较10年前增加了约600万人。

  建圈强链增动力

  数据显示,成都新增的600万人口中,有大学学历的就有535万人。蜀天梦图109名员工和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的133名员工大都属于这一群体。

  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是成都重点引进的一家电子信息产业“链主”型企业。公司副总经理白明顺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5年前决定在西部地区布点,并最终选择了成都。“事实证明这一抉择十分正确。公司成立的第一年产值才2000万元,去年已达到2亿元。”

  作为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微电子系统研究院看重成都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我们有场景、有项目,也有技术,而成都许多电子信息企业只有技术。”按照“链接大于拥有”的理念,他们正致力于打造“1+100+1000”产业生态群,以公司主体为平台,成立100家创新孵化转化工作室,链接1000家业内企业。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成都从多个方面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成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首个突破万亿元大关的产业集群,去年增速达21.8%;引进培育440多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产业本地配套率从5年前不足10%提升至40%多;30多家航空配套企业在成都聚集;生态环保产业异军突起,去年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使成都加快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成都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天府永兴实验室等相继组建运行,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15家;另一方面,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800多家,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则展示了成都经济的充沛活力。截至去年底,成都市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突破58.3万家,同比增长27.3%;去年新经济营业收入20693.5亿元,同比增长26.8%。

  幸福生活可触及

  2021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6.3%。成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继续保持。

  老百姓对身边的点滴变化感受更深。“以人为本”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核心。成都把老百姓的每一件“关键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来对待,舍得投入。

  去年年初,成都提出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着力解决一批百姓急难愁盼事。今年,成都又规划了“十大工程”重点项目119个,总投资12507.3亿元。

  穿城而过的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2018年以来,成都大力推进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锦江流域内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现在的100%。水清了,乘坐乌篷船顺江而下“夜游锦江”成为成都旅游一张火热的新名片。

  全长19.38公里的一环路干道内外拥有15条街道,居住人口105万,年久杂乱。2021年初,通过对沿路老旧小区、特色街巷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一批文创、科创等新业态被植入其中,中心城区“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方式逐渐形成,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关注大街大河,也不忘小巷小院。望平滨河路18号院是一个有2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小区院内美丽整洁,院外街道规范有序。

  通过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新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691处,新增学位52.5万个,三甲医院数量增至54家。截至2021年底,成都建成各类公园1305个。“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绘的美景随处可见。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