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冲击 中国经济展现怎样灵活和韧性?
针对当前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4月19日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应询表示,疫情对于国内需求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正常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会回归正常轨道。
纾困中小微企业 稳市场主体
在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还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在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基础上全力做好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和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努力推动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时将密切跟踪大宗商品市场和价格走势,持续加强监测分析,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加快优质产能释放,强化储备和进出口调节。
国家发改委还特别关注到了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强调要加速推动政策落地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制定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例如山东明确一半以上纾困政策可以“免申即享”、浙江构建了“1+5”服务业纾困政策体系等。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稳住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是稳市场主体,这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就业和家庭的生计问题。而在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像仓储、物流、餐饮、旅游、住宿这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行业,需要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来帮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
此前一天,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日前透露,科技创新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支持的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科技企业。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再贷款作为我国“宽信用”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有效帮助资金直达企业端,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而对于“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将进一步巩固对于该行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走出困境。
稳增长 央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面对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在稳增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4月19日介绍,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净利润4723.3亿元,同比增长13.7%;近六成企业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同时,彭华岗表示,一季度央企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运行质量持续改善,社会贡献进一步彰显。一季度中央企业上交税费7348亿元,同比增长20.9%,明显高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
张燕生指出,今年一季度由于疫情以及地区局势的影响,给稳增长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央企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成为了稳增长的主力军,对稳民生、稳就业、稳市场预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布会上,国资委还透露,目前已有多家央企参与上海疫情期间的保供工作。
其中,仅华润万家,疫情以来已累计为上海市民配送生鲜商品3186吨、常温生活物资210余万箱。
位于上海化工区的华谊集团氯碱公司,迅速新增3.5%浓度消毒液原液的生产线,截至目前,已生产并发放140余吨,用于方舱医院、街道场所等环境和物体消杀。
东方国际则为上海16个区的医院、街道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捐赠总数约60万件、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的爱心物资。
张燕生表示,在与新冠病毒斗争的过程中,保民生、保物流、保医药是关键,这个时候央企必须讲社会责任,要不惜代价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上海如何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眼下,上海也正多措并举助推复工复产。
近期,上海已印发实施重点企业保运转试行工作方案,出台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并建立了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启动实施复工复产。
与此同时,长三角三省一市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保供“白名单”,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协同复工复产。
张燕生表示,协同就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上海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因此省域间、地市间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协同就变得非常重要。
近一段时间来,苏浙皖三省和各重点城市已组建工作专班,积极对接上海重点企业提出的配套供应诉求,全力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供应对接,畅通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跨省市运输,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生产。
张燕生指出,上海的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是全球性的,他们的复工复产影响的不仅仅是上海和长三角,因此需要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的协同,这就不单单需要“白名单”制度,还需要打通物流等堵点。只有将“白名单”与扫清堵点相结合,才能有序推进上海的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