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抗疫进行时丨党员突击队身穿“大白服”,睡在办公桌,他们这样守护上海小弄堂

2022-04-17 16:59: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字号

  疫情之下,上海的老弄堂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嘈杂。在又深又长的街巷里,陪伴着老街坊们度过每一天的是一群身着“大白服”的居委干部和主动到基层报到的社区党员。

  这里是纯粹的老上海,这里的人们相互支撑起自己的家园。

  全能“阳组长”:哪里有阳性病例就往哪里跑

  上海市黄浦区建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瑜刚接到转运阳性患者的通知,就一头扎进了几百米深处的弄堂。

  陈瑜负责的黄浦区建三居民区是即将“旧改”的老式里弄,这里条件简陋、人口密集。忙碌了一个多月,陈瑜被老邻居起了个新绰号——“阳组长”,哪里有阳性病例就往哪里跑。

  本来老社区里住的老年人就多,封控期间求医问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陈瑜带领社工和居委干部,组织居民测核酸,当快递员、配药员、消杀员。此外,居委会还向社区、专科医院求助联系,帮助居民配急需的药品。

  坚强“娘子军”:相互抱一下,哭完了继续干

  这个小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女同志,封控之后,弄堂里每一户居民的琐事,都要靠姐妹们来支撑。几天下来,就有人病倒了。

  疫情严峻,“战斗减员”,老姐妹带着几个姑娘小伙儿坚守着。大家相互抱一下,互相安慰,情绪宣泄过后,第二天照样继续干。

  临时突击队:一个月走过百户千家,铁汉也柔情

  在人手最紧张的几天,黄浦区突然给建三居民区搬来了救兵——十多个年轻人进驻社区。他们成了上海首批下沉街道的党员突击队,一个七人临时党支部就地启动。

  建三居民区共有12条旧式里弄,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很多,四通八达,封控难免有漏洞。临时党支部和街道干部小心地商量,想在每个分叉的小弄堂口新搭建一道门,几十户人家放到了一个“单元”里封闭管理。而如何取得居民们的理解,他们也花了不少心思。

  临时党支部建起来有一个月了,也走过了社区里的百户千家。韦心磊作为其中一员,谈起居民,他哽咽着表示,有的时候看到小区里的孩子会有些想念自己的小孩。

  群众大后方: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住在四楼的康阿婆已经80多岁了,她是一位独居老人,家人不在身边。陈瑜时不时要过来送蔬菜、问问情况,有时就是来聊聊天。康阿婆对包得严严实实的几个“大白”都能叫得出名字。

  党员突击队的小伙子们增援到社区后,并没有多余的床位安顿。晚上办公桌上打地铺,白天爬起来干体力活。建三居民区防疫工作组临时党支部负责人韦心磊表示,当他们送物资到居民家中时,居民一个鞠躬、简单的几句感谢,都会让他觉得非常感动,觉得非常值得。

  71.9万名党员冲在一线 每个人都为了更好的“家”

  截至4月13日,上海全市向社区报到党员达71.9万名。像陈瑜、韦心磊这样的党员们持续顶在抗疫一线,守护着这座城市。

  大上海的小里弄,就像是毛细血管。血管虽然细小,但是却为最末端的组织输送着氧气。长长的里弄,虽然狭窄,但是关系着这里每一位居民的日子。

  不仅仅是守“沪”有你,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每一位人来说,抗击疫情也是守“沪”有我。无论是居委会干部还是党员突击队,送菜、送药、核酸、看病……每一个人都在事无巨细中尽自己全部的力量。

  这些“大白”有自己的家,他们也牵挂着自己的家。而现在,他们依旧坚守在这里。正是这份坚守,让他们被更多的居民也当成了家人。这样的理解和关心,成了他们彼此的支撑。

  事无巨细,当一个个“大白”可能力不从心的时候,每一位居民的认可和善意成了大家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的勇气。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有着千万个突击队在时时刻刻努力着、坚守着,办法一定比困难多,让我们一起努力!

  (总台记者 周旋 杨静 刘子仪 编辑 洪智勤 陈永洁 周姝含)

[责任编辑: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