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千里春耕“气象”新

2022-03-24 15:13: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如何更好保障14亿多人“到点开饭”?

  我国农业“靠天吃饭”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各类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去年冬麦区多地遭遇严重秋汛、大面积晚播的情况下,如何力挽狂澜,考验着春耕春管的水平,也考验着气象服务的能力。

  3月23日是第62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为打赢保夏粮丰收这场硬仗,气象工作者奋战在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线,与广大农民心连心、背靠背,因苗施策、因地制宜,广阔田野欣欣向荣,春耕备耕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

  从“一根针”到迎风见长——

  因苗施策缓解罕见秋汛影响

  春分时节,河南浚县,白寺镇白寺村共渠两岸的2000多亩麦田长势喜人,如同一片绿色地毯。

  “年前,这里的麦田还是‘一根针’,浇水施肥后,一天一个样。”浚县农技推广站站长耿利宾说,去年夏天,浚县在暴雨洪涝中受灾严重,接着又受罕见秋汛影响,这块地处蓄滞洪区的麦田一片汪洋,直到去年12月初才完成播种。如今,麦苗起身拔节,弱苗转壮苗,大部分地块达到一、二类苗标准。

  严重秋汛导致的晚播,是冬小麦主产区多地共同面临的挑战。据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钱永兰分析,去年秋季北方部分冬麦区渍涝灾害比较突出,冬小麦播种明显推迟,冬前积温不足,晚弱苗比例较大。入春以来,“促弱转壮”成了农民的头等大事。气象部门因时、因地、因苗而动,把服务送到农民身边,为科技“壮苗”支招解忧。

  3月18日,陕西咸阳,春雨过后,天气转晴,三原县陵前镇兴隆村农民王农正忙着给麦田追肥。“什么时候灌水,什么时候追肥,气象局都告诉我了。”王农表示,从小麦播种到拔节,跟踪式气象服务让他准确掌握阴晴变化、土地干湿,让他浇水施肥、一喷三防“每一步都踩在点儿上”。自去年秋播起,陕西气象部门就成立了晚播小麦气象科技服务小分队,把数据、技术、管理措施送到田间地头。

  在受秋汛影响严重的山西运城,去年极晚播小麦占比很大,“土里捂”“一根针”的弱苗,曾经举目皆是。如今,在汾河边的麦田上,绿油油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今年春天以来,山西各级气象部门组成春管气象服务团队,主动出击给各地麦苗“问诊”。运城麦农王建力就与气象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可以随时通过视频邀请专家作诊断,根据专家推荐的晴好天气,浅锄轻划,给土地增温提墒。

  “今年丰收有信心!”经历过去年秋汛的山东省桓台县起凤镇起南村村民王仙岭说。今年,山东启动“科技壮苗”行动,农技和气象专家到田间巡回服务。在专家指导下,王仙岭深翻土地、宽幅精播改善土壤条件,他种的冬小麦如今每株有两到三个分蘖,连上主茎每亩群体60万穗左右,麦田间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不负春光抢抓时机——

  趋利避害助力夏粮生产闯关夺隘

  前期“底子薄”,后期“营养”自然要跟得上。所幸人努力,天帮忙。

  “预计今年4月到5月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冬小麦后期生长和产量形成。”钱永兰表示,这两个月,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接近常年。

  虽然气象条件整体向好,但对灾害性天气的防范仍不可放松:春季气温波动大,强降温会导致晚霜;气温回暖,冬小麦需水量增加,更要提防干旱的不利影响;部分地区降水增多,小麦赤霉病防治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放眼各地,气象部门行动起来,助力冬小麦春季管理闯关夺隘。

  多成穗、成大穗,离不开“拔节水”。

  3月16日,安徽宿州,埇桥区时村镇林口村秋德家庭农场负责人孔祥志期盼已久的“头水”终于来了。

  前期这里连续多日无雨,农田偏旱。安徽气象部门在准确预报出3月16日至17日的降水过程后,立即制定人工增雨作业计划,开展多轮、多手段作业,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累计降水量达到25至50毫米,这场小麦“拔节水”解除了当地旱情,大穗小麦指日可待。

  解了渴,也不能忽视防寒。3月14日,在河北省成安县辛义乡大郭庄村,种粮大户崔永华的麦田绿意盎然,自走式喷雾机一字排开。“马上要降温了,我们要抢在前面施肥打药。”崔永华说。这轮冷空气正处于小麦返青起身期,河北各地气象部门提前提出应对建议,开展精准田间管理分析。

  在河南,农业农村、气象、水利三部门密切合作、科学统筹,将灌溉与防寒合二为一,3月上旬启用人民胜利渠,给新乡、焦作、安阳三地100多万亩农田喂饱了返青水。“用黄河水灌溉,浇水快、水肥高,浇足三遍,小麦产量就有保证。”焦作市武陟县乔庙镇张寨村村民刘站通说,抢在冷空气到来前对墒情不足的麦田灌水,既能补足土壤水分,又可以调节地面小气候,预防晚霜冻害。

  后期,北方冬小麦还将经历春旱、倒春寒、干热风、烂场雨、倒伏和病虫害等关口。精准的气象预报、精细的气象服务不可或缺。“我们将继续聚焦重点区域,坚持因苗施策,提供更加精细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表示,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手段的加持下,农业气象服务覆盖将更加广泛,气象灾害预警将进一步精细化到乡镇、传播到村到户到人,切实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全力夺取夏粮丰收贡献气象智慧。

  信息覆盖、指尖服务——

  打通精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

  “有你们的这颗‘定心丸’,我才放心在这个时候建设棚室。”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连文说。根据气象预报及农事建议,在积雪尚未融化之时建设棚室可快速提高棚内温度,使土壤加快融化、释放养分,有助于水稻旱育壮苗,为丰产奠定基础。

  2022年,全国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黑龙江省调整种植结构、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的压力增大。据预测,今年黑龙江作物生长季的热量条件比前两年差,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春涝,这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黑龙江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做客“三农最前线”节目,向公众介绍封冻前土壤墒情、春播期天气形势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情况;各地气象部门制定《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方案》《决策气象服务专报》,通过多平台广泛传播气象服务信息……“非常喜欢这样直接、有用的信息,让我们种地时心里更有底!”一系列举措广受当地农户好评。

  机不离手的时代,气象预报如何打通精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潍坊,近7000株西瓜育种材料长势喜人。“这些来自101个亲本的200多种杂交育种组合,任何一株都可能成为‘明日之星’。”农户邱建国一家四口在大棚中穿梭,忙着劳作、观察和记录。

  “去年秋天,受到连续阴雨天的影响,育种材料未能正常生长,不得不重新种一遍。今年我们格外注重天气形势的变化,每天都能够在手机App上收到气象信息,还能进行记录,方便大棚管理呢!”

  邱建国口中的App,是山东气象服务中心牵头研发的科技应用——“锄禾问天”。2.0版上线试运行后,支持30种作物指标的精准订正,农作物生长适宜度诊断、预报服务,气象灾害落区(预警),关键农事活动适宜度诊断、预报服务等。

  “农户使用‘锄禾问天’,基于用户个人位置和田地位置,消除气象服务与农户间的传播障碍,为气象服务产品和成果发布打通渠道。”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业务人员李文科介绍道。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4日 01版)

[责任编辑:孙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