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表达

2022-03-22 14:58: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系列谈之六:坚持胸怀天下】

  作者:李梦云(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外交事务和国际问题的目标追求、原则态度和使命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和高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和中国传统“天下观”有机融合的生动呈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国先贤构建的美好社会愿景,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理想追求和价值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曾使用这一典故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坚定理想信念、高远目标追求的百年大党。“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努力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远大理想。

  笃信践行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致力于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维护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类幸福和未来提供建设蓝图和思想指引,本质上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和浓厚的人类情怀。马克思早年便立下了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宏伟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信奉践行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始终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不断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把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等作为天下大事不断推进;邓小平同志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始终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天下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天下观”。中国人眼中的“天下”以万民苍生为旨归,包含了繁衍生息的整个人类社会,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宏阔的格局和宽厚包容的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崇高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孕育了中国人浓厚的天下情怀,“胸怀天下”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天下观”,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既心系人民,又胸怀天下,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提供强大支撑。

  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也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当今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更加期待。中国从世界的前途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出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和万邦关系,增进人类友好,为破解人类难题、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

  “讲信修睦,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华民族讲求诚信、爱好和平、求同存异的国际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真诚、和平、正义的中国形象,传递出中国人民求和平、同发展、共命运的美好愿景。

  以心相交、和平发展,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国人以和为贵,追求和平、和睦、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融入中国人民血脉之中的政治传统。回顾历史,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古老强大的中国并没有走对外扩张、殖民称霸的道路,而是一直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享受世界和平的红利,又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始终高举和平旗帜,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路;坚持以对话增进互信,以对话解决纷争,以对话促进安全的和平解决方式,不断彰显中国和平、正义、文明的国家形象。

  求同存异、广交朋友,促进多彩文明合璧共生。求同存异,一直是中国国际交往的政策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以相互尊重、互惠互赢的原则与各国进行对话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承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事活动,不断开辟中国主场外交新局面,进一步夯实中国在全球的伙伴关系。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历史呼唤的是一个同放异彩、相得益彰的世界。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始终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开展正确义利观指导下的大国外交。自古以来,“义利并重,以义为先”就深深内嵌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后,即使在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义字当头,向广大亚非拉国家提供帮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维护正义、促进公平的基本准则,坚持以对话促协商;坚决反对恃强凌弱,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情怀展现,也是中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共赢的责任担当。

  让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共产党在谋求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秉持并践行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并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打造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发展格局,帮助更多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发展目标,主持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让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彰显了大国担当。

  推进各国发展机会更加公平。中国经济的腾飞是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的结果。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地区动荡加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促进经济一体化,不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不搞排他性的贸易标准、规制和体系,探讨完善全球投资规则,引导全球发展资本合理流动,更好配置资源,推动世界各经济体在平等、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贸易往来。

  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全球治理乱局,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不断寻求世界各国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领域,引导各方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太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的治理规则,为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提供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锐意深化改革,推动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反贫困、民主法治、抗击疫情和基础设施完善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应对和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参考借鉴。

  胸怀天下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政治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关切世界人民,坚持开放合作、互惠共赢,不断努力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巨大贡献。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视野应对各种问题挑战,而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中国与世界携手,创造全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2日 06版)

[责任编辑:孙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