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坚定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2022-03-21 20: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围绕“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作出过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增强历史自信的思想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价值。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需要掌握历史主动、勇担历史使命。

  始终践行初心使命是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2]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关键在于始终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这同时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

  第一,历史自信基于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使国家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探索了多种救国方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皆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唯有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兼程、披肝沥胆、浴血奋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飞跃;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地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精神能量转换为历史自信,焕发出中国共产党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际,全面总结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第二,历史自信缘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3]近代中国在危亡图存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以自己的艰苦探索和伟大实践,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4]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大大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6]。我们要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感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

  第三,历史自信源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7]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初心使命历久弥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进行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工业化、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抓住重要战略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机勃勃,书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恢宏史诗,靠的就是广大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初心使命的执着。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取得了显著成效。”[8]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抓住历史主流和本质,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达成清晰的历史认知,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才能真正坚定历史自信。

  第一,坚定历史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是颠扑不破、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我们党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10],坚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11],这样才能“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2],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历史的一贯立场和态度。

  第二,坚定历史自信必须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党史观是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就是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13]大历史观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维方法,是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自觉与自信,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放在党的百年历史加以把握,就是要把党的100年历史放在180多年的近代中国革命史、50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史、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进行整体、系统地思考,既向过去看,又向未来看,既整体看,又比较看,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中,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

  第三,坚定历史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党的历史认知的一些错误倾向必须引起警惕,如:丑化、戏说、抹黑党的领袖,夸大党史上的失误、挫折,歪曲、否定党的历史和执政合法性,庸俗化、娱乐化党史,将党史事件与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等等。我们“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仍然需要党郑重、全面、权威地对党的历史作出科学总结”[14],“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5],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是增强历史自信的根本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6]我们为什么要坚定历史自信,原因在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只有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向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

  第一,坚定历史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遇到任何惊涛骇浪,中国共产党始终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远大的未来贯通起来,以史明志,坚定历史自信,把牢正确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第二,坚定历史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清醒认识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18]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经过一百年的奋斗,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奇迹,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彻底摆脱绝对贫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自信来源于百年党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开启新的历史征程,我们更要在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定力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三,坚定历史自信,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19] 革命战争年代,提出思想上建党的原则,把党的建设确立为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后,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致力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历史自信,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

  参考文献  

  [1][2][8][14][16]《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 》,《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第1版。

  [3][10][1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4][1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新华网,2022年1月12日,http://www.news.cn/mrdx/2022-01/12/c_1310420847.htm。

  [5][6]《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1页、第274页。

  [7][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9]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11][1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2版。

  [17]《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页。

  [18]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