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节粮减损要落实在行动上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销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比较旺盛,把粮食资源管控好、利用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多次出台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相关制度措施,明确要求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
粮食加工是粮食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在对各类粮食原料进行处理和加工时,既要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供保证,又要承担节粮减损、杜绝浪费的责任和使命。为此,各地应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在控制加工精度、改造新设备、推广新技术,包括对可回收粮物进行资源再利用等方面,都需严格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合理加工、科学加工,把节粮减损落到实处。
过去,一些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热衷追求食品精度,特别是在对大米、面粉和豆类物品进行加工时,会想方设法以“精、白、亮”为目标,这样的精加工、深加工,不可避免会造成大量能源损耗。我们当反思,如此追求“卖相”而不计成本,对粮食过度加工,既丢掉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并不符合健康食用的规定标准。据行内人士分析,精加工食品看起来很“美”,实则降低了营养成分,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很不利。因此,作为企业,一定要守住行业底线,不为市场利益所诱惑,要按标准、按程序、讲科学,生产出合格的食品来。
当然,在适度加工的同时,也要做好食品科普与消费宣传引导,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让大家明白,并非精加工程度越高的食品,就一定是最好的。
在粮食加工过程中,能否做到少浪费或不浪费,运用新设备、新技术很关键。以谷物加工为例,如果使用老化设备,最大弊端就是容易出现碎粒,致使耗损较多、成品质量不高、数量比例下降,食用时也缺乏口感。故而,要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减少浪费,首先应在加工设备的智能制造上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通过淘汰旧设备,增添新设备,或者在技术支撑上改良升级,让粮食加工既有效率,又有质量和数量。另外,还要重视对加工技术的培训指导。设备再好,若技术运用不熟练,同样会在加工过程中带来损耗与浪费。只有掌握新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不断优化工艺,在节粮减损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对初加工后的粮食资源再回收、再利用,也是节粮减损的好方法。客观讲,虽然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起步较快,但却比较“粗放”,特别是对粮食的二次加工、三次加工缺乏系统性研究,导致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问题不可避免。比如,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原本还可以再利用的粮食资源当成了废料,要么直接弃之不用,要么作为燃料来使用,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难以估量。因此,我们在粮食加工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自觉意识,经过初加工后的剩余粮食资源,如果可以再利用,则一定要发挥它们的剩余价值。通过后续加工变成其他副产品,形成循环经济,还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