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训练场上的“风”
冬奥训练场上的“风”
《求是》杂志记者 张淑虹
2月16日晚,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进行。元宵节刚过,跳台坡面一轮圆月远傍。中国队选手齐广璞纵身一跃,如一道白光划破夜空,腾空,翻转,稳稳落地。完美一跳,勇夺金牌,令寒夜沸腾!
雪上项目是冬奥会的重头戏,然而,我国冰雪运动长期呈现“冰强雪弱”的格局。在“家门口”的竞技场实现雪上项目的突破,不光是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的梦想,也是一批中国科学家的心愿。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邵芸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现代竞技体育的比拼,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雪上项目所在的山地赛场气象环境复杂,对于在几秒至十几秒内将动作一气呵成的运动员来说,瞬息万变的风是影响其发挥的一个关键变量。以往我国国家队教练只能依靠风向旗来判断大致风向、风速,用主观经验来指挥训练。怎样“看见”训练场上难以捉摸的风,是邵芸思索已久的问题。长期以来,她从事微波遥感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并创建了高性能微波目标特性测量平台,开展微波遥感海面风场反演研究。“能否尝试把这项科学技术拓展应用到雪上项目的训练场上,为北京冬奥会作点贡献?”为此,邵芸迅速组织了多学科协同攻关团队。
从牙克石到阿尔山,从崇礼到涞源……2018年底以来,邵芸带领的项目组紧跟国家队的训练足迹,走出实验室,来到高山雪原,展开多个技术攻关。经过累计500多天的跟队观测,通过多学科融合创新,项目组将高精度测风系统、精细化模拟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实时数据网络通信与手持式智能终端展示系统高度集成,研发出首套“雪上项目临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我国外场雪上竞技体育训练提供精准气象信息。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古代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巧妙地描绘了无影无形的风。在现代科学家的眼中,数据是对风最直观的表达,“风指数”就是邵芸对风的描绘。通过雪上项目临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可以获取场地10米级高精度测风数据,直接换算成风指数,实时传送到教练手中,大大提升了训练效率,也极大减少了运动员受伤的可能。
图为2022年2月16日,中国选手齐广璞庆祝夺冠。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在张家口赛区举行,中国选手齐广璞获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张家口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情况,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运动员训练演示。了解到教练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后,总书记表示肯定并指出,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极大鼓舞了邵芸和她的团队。他们不断对系统进行优化,相继服务保障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冬季两项、跳台滑雪、北欧两项等10支雪上项目国家队的训练。2021年7月,邵芸被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授予“中国冰雪科学家”称号。中国古人曾借“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表达了冯虚御风、驾风飞翔的梦想。今天,中国冰雪科学家让这份古老的梦想变为了现实,随着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一枚枚奖牌的诞生,这套系统受到教练和运动员们的由衷认可。
借助科技创新之翼,中国冰雪运动起飞远航。在备战北京冬奥会过程中,科技融入能力提升、营养膳食、装备器材、场地设施、气象监测等诸多方面,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200多项“科技冬奥”专项技术成果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是奥运专享,也将为后奥运时代全民共享冬奥成果、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赋能,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
“未来这套系统在海上风电产业等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哪里需要我们,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当钟爱一生的科技事业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相连时,邵芸心中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
记者手记:
北京冬奥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考察调研。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科技创新助力北京冬奥的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建设体育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让我们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