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北京拟叫停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教育移动应用 专家解读

2022-03-01 09:10:00
来源:法治日报
字号

  学龄前教育在线化趋势该严控了

  北京拟叫停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教育移动应用 专家解读

  □ 本报记者 陈磊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的教育移动应用一律停止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统筹做好面向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

  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北京此举与“双减”政策相符,体现了严格控制学龄前教育教学内容在线化的趋势。

  双减延续至学龄前教育

  纠正学龄前教育小学化

  “如果App都下架了,我儿子也不用天天看手机了。”2月25日上午,在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附近一家快餐店里,北京市民雷玟(化名)告诉记者。

  今年38岁的雷玟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有一个5岁多的儿子。为了儿子认知启蒙,在朋友的推荐下,她下载了一款标明针对3岁至6岁儿童的快乐启蒙App,开设益智百科、趣味英文等版块,有儿歌、动画等。

  雷玟发现,儿子很喜欢这款App的内容,经常边看动画短片,边“咯咯咯”笑个不停,有时还在家里模仿动画短片的语言和动作。

  记者下载这款App后点击进入,一声稚嫩的童音传来。经App提示,记者将宝贝年龄设置为5岁。进入主页面后,随机点开“恐龙世界”版块并播放一集动画可以看到,2分多钟的动画有6900多万人观看。

  面对这款App,雷玟有些矛盾,一方面其中的动画内容给儿子带来了欢乐,还学了东西;另一方面儿子显然被吸引住了,每天都要拿着她的手机看很长时间。

  记者查阅发现,目前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还有不少,主要集中于幼儿学识字、拼音、英语等。

  针对这种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移动应用,北京拟全面叫停。

  2月16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征求意见稿,提出“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的教育移动应用一律停止运行”。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称,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如何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提法,可以看作是“双减”政策在学龄前教育领域的延续和衔接。

  蔡海龙认为,这意味着对学龄前教育领域的监管正在加强,曾经备受市场化困扰的学龄前教育领域正在逐渐回归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本质属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认为,北京此举与国家“双减”政策导向相符,体现了政府从根本上解决校内外学业课业负担压力,坚决克服和纠正学龄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以及强化了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决心。

  教育移动应用政策出台

  监管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记者梳理政府出台的有关教育移动应用政策的脉络发现,我国对教育App的监管经历了一个逐步强化并且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学习类移动应用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严禁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移动应用进入中小学校园。

  “这说明,对教育App进行治理的重点在于防止有害App进校园。”蔡海龙说。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开展线上培训的教育移动应用提出了实施备案审查制度、强化综合治理等更加明确的监管要求。

  当年8月,针对教育移动应用快速发展的情况,教育部等八部门专门出台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建立备案制度的同时,通过加强行业规范、建立协同制度、拓展监督渠道、加强考核问责等途径进一步健全相应的监管体系。

  3个月后,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教育移动应用的提供者应在完成互联网信息服务(ICP)备案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后,进行提供者备案。自主开发、自主选用和上级部门要求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均应进行使用者备案。

  蔡海龙认为,2019年以后,由于越来越多的教育培训转到线上进行,对开展线上培训的教育移动应用进行监管逐渐成为治理的主要目标。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

  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根据征求意见稿,不仅是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学科培训类教育App,而且面向学龄前儿童的非学科培训类教育App都将停止运行。

  “2021年以后,随着‘双减’政策提出对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要求,对教育App的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蔡海龙说,此次北京市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类App的备案范围,并且根据“双减”工作要求,针对学科培训类App和非学科培训类App提出了不同的监管要求,有利于加强教育移动应用监管,提升教育移动应用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

  组建专业机构识别软件

  探索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根据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将强化协同监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牵头负责教育移动应用治理工作,负责统筹协调,受理有关社会投诉举报,对于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治理。

  对于征求意见稿设计的协同监管部分,周详建议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细化,即政府从供给侧进行严格控制,家长从用户端进行理性选择。

  在周详看来,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新力量,需要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优势,也需要防止其对教育规律的破坏。未来需要根据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变化,完善对教育移动互联网备案的精准性。

  “应严格控制学龄前教育教学内容的在线化趋势,提倡和完善学龄前教育的线下解决方案,鼓励家校合作、社会组织参与,开展更多的线下教育活动。”周详说,还要加强资源监管,组建专家、管理者、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治理委员会,对新出现的软件进行识别和评估。

  蔡海龙认为,征求意见稿的落实保障部分有两点亟须明确:一方面,依法负有管理责任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责任主体要全面履行职能,建立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创新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确保政策目标得以完整实现;另一方面,还应建立必要的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和维护本行业道德准则和自律公约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开发者信用评价、信息通报等奖惩机制,形成厚植行业自律机制的沃土。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