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以数字普惠金融 助力经济发展

2022-02-23 13:30: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作者:黄泽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推动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元,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和核心”,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各类群体的金融可得性,不仅能从整体上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还可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供应、激发内需活力来促进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优化金融经济结构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作为面向社会各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形式,普惠金融的成本可负担性一直备受关注,而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风险识别成本、数据处理成本以及传统经营成本,并经过不断迭代升级最终促成移动支付、网上理财、小微信贷以及互联网保险等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应用。

  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金融领域面临供需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金融市场化日益深入,金融供给规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我国金融发展陷入困境:如果一味加大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力度,就有可能为非标融资、影子银行以及高利贷融资等表外业务提供空间,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减缓金融市场化进程,又会存在限制金融供给、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可能,使得融资水平本就不高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针对上述问题,中央提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金融应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提出要“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结合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既增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完善了金融服务网络,又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个体层面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当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改善后,民营经济的生产活力必将被激发,进而优化实体经济的供给结构;当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后,居民消费活力也必将被激发,从而通过提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在实体经济供需两方面的平衡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优化金融供给结构,还可以通过优化实体经济的供需结构,实现金融和实体的“比翼双飞”,助力经济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正不断向县域乡村下沉,服务对象也从原先的金融扶贫扩大到了小微企业、“三农”客户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使金融服务有效内嵌到农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为实体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和优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把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一是切实提升中小企业的金融可得性。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要打破金融市场的准入障碍,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便利。同时,加快金融机构与数字技术的融合,通过改进移动支付手段来弥补传统网点的不足,鼓励引导传统金融机构在基层增设小微支行,推动基层普惠金融组织的设立,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资金增量的同时注重盘活资金存量,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另一方面,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要简化贷款审批、理财产品购买等金融服务流程,节约金融交易成本。同时,加强对偏远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基本金融知识教育,缓解城乡“数字鸿沟”,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可得性。

  二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信用是经济金融活动的基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发展和经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信用保障。随着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个体信用的地位日益上升。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弥补个人及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问题,从而帮助政府建立良好的征信监管体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信用良好的中小群体获得融资便利,信用较差者也能被低成本地甄别出来,这有助于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效率,保证数字经济的整体安全性,进而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三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企业类基础设施,以金融科技赋能传统普惠金融,建立专门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开设面向数字化转型企业的产业基金,以数字技术整合各类普惠金融服务资源,助力中小企业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个体类基础设施,建立覆盖到农村地区的通信网络,提高农村地区电信基站覆盖率,同时以金融科技增加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使数字普惠金融愈加精细化和多元化。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构筑新的优势。

  做好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发展健康稳定的金融生态,需要做好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强化监管,助力数字经济“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一方面,监控金融风险,完善治理体系,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为数字金融的一种服务业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新”的产品往往伴随新的风险。因此,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要求“新”,更要求“稳”,稳定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实现“稳”,重点是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完善治理体系,以加强对经济金融安全的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保障中小群体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这需要做好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优化对相关金融创新领域的监管技术和手段,做到部门监管与社会监督有机协作,实现全过程监管和治理。

  另一方面,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建设,改进相关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重点领域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作为普惠金融在数字经济下的新形态,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彰显其普惠性。虽然数字技术能够从多方面降低金融成本,但对于一般金融机构而言,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本仍高于其他数字金融业务,这导致不少金融机构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党对数字普惠金融工作的领导,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建设,既要通过改进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发挥标杆作用,做到营利性与普惠性的统一,又要甄别不同领域发展需求的差异性,优先发展生产性小微企业、民生与社会服务行业等领域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让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06版)

[责任编辑:孙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