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处置阿富汗资产是“双输”的霸权主义行径
【国际观察】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签署了处置阿富汗中央银行在美资产的行政令。根据这一命令,阿富汗央行70亿美元的在美资产将被均分,一半作为“9·11”事件受害者的赔偿资金,另一半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成立信托基金账户,通过人道主义组织分配,救济阿富汗民众。
美国去年8月撤军阿富汗并宣布冻结阿富汗央行在美资产,此次自行分配这笔资产,是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对阿富汗人民的巧取豪夺,赤裸裸地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本质。这一行径形成的是一种“双输”局面,不仅使阿富汗面临的困境雪上加霜,而且也无助于实现美国全球反恐安全战略,反而使美国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进一步贬值。
美国这一行径严重损害了阿富汗利益,更无益于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阿富汗地处亚洲中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战乱结束后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重建。但由于美国的制裁以及战乱导致的各种经济资源流失,加之旱灾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阿富汗正面临着严重经济衰退和人道主义危机。根据联合国估算,阿富汗粮食不足,至少100万儿童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足状态,过半人口陷入饥荒,难以度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直接影响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国际社会应当加强团结合作,共同支持阿富汗解决危机和重建经济。但是,作为阿富汗问题的直接责任方,美国自撤出阿富汗后,除了宣布不承认塔利班新政权外,更是打起了阿富汗在美存放资产的主意。此次美国直接将35亿美元阿方资产用作“9·11”事件赔偿,对阿富汗人民来说显得有些无厘头。“9·11”事件已经过去20多年,恐怖主义行径人人喊打,相关人员和政权也受到了惩罚。阿富汗存放在美国的资产是阿富汗全体人民的财富,是阿富汗人民的血汗钱,恐怖分子袭击美国造成的损害不能由阿富汗及其人民来承担,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也并未被美国正式认定为恐怖组织,不能因其上台以及其政治观点而剥夺其重建阿富汗的权利。
美国单边决定阿富汗资产的分配使用,尤其是用阿富汗人民的血汗钱赔偿本国的行为,事前既没有与历届阿富汗政府签署过任何赔偿条约和协议,缺乏应有的法理依据,更未得到阿富汗人民的同意,是对阿富汗人民财富的剥夺。阿富汗在美资产70亿美元被挪用35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对照一下数据方显其触目惊心。阿富汗年GDP不足200亿美元,人均GDP仅170美元,35亿美元超过其一年创造财富的1/6。如果按照联合国有关贫困线1.25美元/天支出的新标准,35亿美元能解决阿富汗约一半人口170天左右的最低支出,加上其他国际援助,阿富汗就有可能最低限度地度过当前的饥馑危机,重建经济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但是,这样一笔救命钱竟被无情剥夺,充分显现了美国将自身利益优先,不顾阿富汗人民死活,坐视地区不稳和世界混乱的不负责任行为。而这样的行径却被美国政府冠以“关于保护阿富汗央行特定财产维护阿富汗人民利益的行政令”之名,简直就是对美国鼓吹的所谓“民主、规则、人本主义”的讽刺。
美国的行径严重损害了美国信用,只会降低其对世界的影响力。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大市场和财富,金融体系先进,美元仍是世界坚挺通用避险和结算货币。许多国家出于资产安全、贸易结算、国际投资的需求,将部分资产存放于美国,这本是美国公信力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但是近年来,美国的表现却越来越让人失望,不仅经济增长乏力,且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逃避其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就各国存在美国的资产而言,美国不仅超发美元导致这些资产贬值,且屡屡随意冻结自己不满意的国家在美存放的资产。美国对自己的国际公信力贬值毫不在乎,这次更是直接对阿富汗资产做出了极端利己的无底线、非正义分配,这无疑会使世界各国产生疑问——我们还敢把资产存到美国吗?就美国而言,用于赔偿的35亿美元与其2021年近23万亿美元的GDP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美国政客的这一决定,为取悦选民而牺牲阿富汗人民利益,不顾全球观瞻,是何等任性、愚蠢的国家公信力和影响力自弃行为。
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石。美国处置阿富汗资产的行为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貌似维护了美国利益,实际却造成了阿富汗失利、美国失道的“双输”格局,不仅损害了阿富汗人民利益,而且损害了国际人道主义原则和世界稳定繁荣,更损害了美国的全球形象和战略,于阿富汗、于地区、于世界、于美国自身而言,都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霸权主义行径。
与美国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及时向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经济重建支持,从政府到民间,将粮食、民生用品、医疗和新冠疫苗等各种物资不断输送给阿富汗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国责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
路遥知马力,事实胜雄辩。面对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以及部分国家的单边霸凌行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势必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和人民必须团结协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打造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和发展利益、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
(作者:蓝庆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