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三秦大地年味浓|百年经典秦腔唱响火热“虎”年

2022-02-14 13:15:00
来源:央广网
字号

  视频摄制:周彤

  央广网西安2月14日消息(记者周彤)“过大年,看大戏”一直是众多“老陕人”迎接春节的“老规矩”,四生、六旦、二净、一丑,13门角色在戏台上拉开西北地区传统戏剧秦腔的大幕,伴随着板胡声起,生净行的高亢激越,旦角的委婉细腻,共同唱响三秦大地火热的生活和浓浓的年味。

  今年春节期间,陕西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推出18场秦腔经典剧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为虎年春节增加年味,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戏曲。

  秦腔演员在化妆中(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2月10日正月初十,当晚上演的是秦腔经典剧《生死牌》,这是一出极具传统戏曲魅力的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腔、道白、表演各具看点,共有60余名演员参与演出。当天下午5时许,易俗大剧院的后台已经开始喧闹起来,走台、化妆、换装,演员们穿梭在化妆间和戏台之间,“啊”“咿”演员们练声的声音回响在空中。

  杨升娟与戏迷合影(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升娟在《生死牌》中饰演“黄伯贤”一角,这是杨升娟的“看家戏”,也是她最喜欢的戏之一。“过年看戏是很多陕西人的传统,因此过年唱戏也成为我们秦腔演员的一个传统,十几个春节,我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戏’,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化妆间里,杨升娟头顶着纱帽,对着镜子练习帽翅功,她告诉记者,虽然登台表演了无数次,但每次上台前,她还是会练习这些基本功,确保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才能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化妆间隙,不时地有戏迷来到后台与杨升娟合影留念,其中不仅有年过七旬的老戏迷,也有“90后”小戏迷,杨升娟告诉记者,她从9岁开始学习秦腔表演,今年是第三十个年头了。如今,她不仅收获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表演奖,更收获了众多老少戏迷。“对于演员来说,除了戏台,最重要的就是观众。”在杨升娟看来,观众与演员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秦腔的传承不仅停留在从业者间,更需要观众之间的“传承”。

  齐家乐在后台化妆(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网络上,杨升娟的演出受到不少“90后”“00后”的“点赞”,剧院里, 杨升娟看到台下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尤其是春节期间,不少观众全家老少齐动员,让她和同事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秦腔真是越学越爱,越演越爱,尤其现在秦腔受到身边很多同龄人的认可,这也让我更有冲劲。”今年23岁的齐家乐,是陕西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的青年新秀演员。每年春节她都站在戏台上度过,她告诉记者,演员的价值就是在舞台上体现的,过年期间,密集的演出安排给她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她感到十分充实,作为秦腔青年演员,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去锻炼自己,把秦腔更好地传承下去。

  演员们在舞台旁候场(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一出好戏的上演除了演员,更少不了幕后演奏员们的付出。国家二级司鼓演奏员何耀轩是三意社的一名司鼓。在演奏的过程中,司鼓者要通过对剧情的理解,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对剧目进行中的启、承、转、合进行阶段性的扩展和烘托。“整场戏的快、慢、缓、急,所有的情绪铺垫都在于司鼓。每个演员的动作、眼神、舞步我们都要去关注,虽然坐在台下,但却主宰着舞台。”何耀轩告诉记者,演员有出场次序,但作为司鼓需要3个小时都要全神贯注,把握整场演出,使剧目的演出更具艺术感染力。

  《生死牌》剧照(央广网发 宋含露 供图)

  秦腔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何耀轩看来,秦腔把根深深地扎进这片土地中,成长、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在时间的大潮中,三意社作为陕西秦腔剧社,已成立百年之久,这离不开默默付出的艺术家。“春节期间演出的都是我们三意社传承上百年的经典戏目,我们用最强的阵容,给观众呈现出最精彩的演出,让观众们过足戏瘾。我们也用这种方式,继承着前辈们的精神,将秦腔不断地传承下去。”何耀轩说。

  晚上7点30分,演奏声音响起,舞台大幕拉开,演员们陆续登场,《生死牌》准时上演。演奏声、演唱声、掌声……在种种“秦声”中,也让陕西人这个“虎”年更有氛围。

[责任编辑: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