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2021·年终专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始终坚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
在联合国多边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
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雕塑“打结的手枪”引发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雕塑“破碎的地球”,寓意人类应该共同守护我们唯一的家园。从组建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斡旋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从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秉持不让一个国家掉队的信念。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联合国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今年8月初,在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地区,不明身份者从黎南部向以境内发射数枚火箭弹,引发以军炮击和空袭,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发射数十枚火箭弹回击。黎以边境地区局势一度陷入紧张。
10月25日,在庆祝联合国日活动上,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斯特凡诺·德尔科尔少将表示,黎以边境地区的和平是脆弱的,15年来,该地区局势之所以维持了相对稳定局面,应归功于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奉献和各方努力。
自2006年开始向黎巴嫩派出维和部队至今,中国已累计向该地区派出维和官兵约7000人次,为维护当地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地势复杂、雷区密布的黎以边境地区,中国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作业手执行着维和部队中危险等级最高的任务之一,其中11人是“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的战友。从中国边境守护到冲突地区维和,他们在“死亡地带”穿行,将“让我来”精神在维和任务区传承接续,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第一次在海外实施排雷作业时,看着脚下不远处一枚裸露的地雷,我意识到这里是多么危险。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地雷,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平的阳光需要大家共同守护。”第二十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女扫雷作业手孔晴的这番话,发自肺腑,发人深省。
从1990年首次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到现在共计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的维和出兵国。目前,共计2200余名中国维和官兵和维和警察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和总部执行任务,为冲突地区实现和平发展带去信心与希望。“感谢中国在和平与安全领域对联合国工作的支持,特别是为联合国维和事业所作的贡献。”联合国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评价说。
作为领导中国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5月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期间,中国本着负责任、建设性态度,同安理会成员密切协作,深入讨论相关议题,推动安理会切实发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作用——举行31场安理会会议,平均每天一场;平均每两天一次集体发声,通过并发表了安理会年度工作报告、4份决议、2份主席声明、6份主席新闻谈话、2份简短媒体评论。
中国着力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安理会带来新气象——倡议安理会举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高级别会议;举行“非洲和平与安全:推进非洲疫后重建,消除冲突根源”高级别会议;面对巴以冲突持续升级的局面,推动安理会10天内4次开会紧急审议巴以局势,呼吁立即停火;召开“联合国维和行动:增进维和人员安全”公开辩论会……
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表示,中国在联合国多边舞台上一直展现大国风范,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捐赠、出口大批量疫苗,这是中国愿与全人类携手努力共克时艰的体现。“中国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捍卫者,这具有深远意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德国内陆港口城市杜伊斯堡,地处莱茵河和鲁尔河交汇处,曾是当地煤炭和钢铁产业中心,多年来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挑战。伴随着中欧班列的开行,当地约有5万人从事相关业务,占全市劳动人口的15%。杜伊斯堡成功转型,从普通河港城市发展成为洲际物流中心:每天抵达的货运列车中,有4/5来自中国,货物经由水陆两路运往欧洲各地。
从2011年3月至2021年10月底,10年间,中欧班列已铺画73条运行线路,可达欧洲23个国家175个城市,构筑起横跨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网络。在疫情防控期间,中欧班列在保持贸易畅通的同时,还为运送抗疫物资搭建“生命通道”,传递全球携手抗疫的信心和力量。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从古丝绸之路商贸驼队,到今天中欧班列“钢铁驼队”,一个个互利共赢、和衷共济的故事,蕴含着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
“历史表明,与西方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道路不同,中国所倡导的是和平共赢的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平等、和平、互利的基础之上的。”比利时马克思主义大学历史学者亨德里克·维米尔施教授这样评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世界稳定和发展所作贡献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的世代友好理念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决定条约延期,双方将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合作,为地区安全稳定注入强大正能量;
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全新模式;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从对话关系、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再到全面战略伙伴,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提质升级,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
今年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65周年。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平台,中非在发展振兴的征程上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合作之路,缔造了“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
…………
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说,中国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声音都很重要,所有国家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通过沟通协商解决问题,“这与当下个别国家为攫取利益而无视他国权益主张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引领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的新阶段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
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11年正式运营,向当地传授菌草种植技术经验。到2021年,该示范中心已经发展成为集试验、生产、加工和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开发了菌草、水稻、养蚕等多个培训项目,数万当地人在这里找到了致富路;
今年11月20日,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站顺利下闸蓄水,项目总装机72万千瓦,投产发电后年均发电量将达到32亿千瓦时,既有助于缓解巴基斯坦长期面临的电力短缺问题,又顺应了当地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的普遍愿望;
今年11月30日,由中企承建的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优先段项目顺利完工。在这个多山的国度,因为交通状况欠发达,北部林业、农业和畜牧业产品向沿海地区和邻国运输的能力长期受制约。贯通黑山南北的这条高速公路,作为黑山未来现代化交通网络的支柱,将有效打通当地经济发展脉络;
…………
中国在自身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推动南南合作。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一批批项目落地生根,促进了沿线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和平发展的真谛。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展鸿沟”继续拉大,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今年9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引领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的新阶段。
全球发展倡议,蕴含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经验,与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契合,是中国为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看来,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将开拓发展新境界,一个更加普惠、平衡的全球发展图景,将因中国而增添强大动力。
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本系列专稿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6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