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技术 中国首款高通量全流程自动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产品亮相
央广网北京12月1日消息(记者马可佳)针对新冠核酸检测工作样本量大、工作繁琐、接触易感染等问题。近日,一款由机器人介入,高通量全流程自动化病毒核酸检测产品首次公开对媒体亮相。
镁伽首席科学家王承志博士告诉央广网记者,该款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样品前处理、核酸提取构建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可实现从管式样本进到检测结果出报告全流程无人化。
据悉,这是国内同类产品中唯一连入了分杯模块并能够真正实现超高通量的“管式样本进-检测结果出”全自动病毒核酸检测系统,这也意味着镁伽突破了生命科学实验室自动化领域受国外垄断的“卡脖子”困境。
该系统有效链接了各个功能模块,实现了从开盖分杯到核酸提取,PCR体系构建,再到封膜和qPCR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同时该系统内置HEPA过滤系统和紫外消毒系统,并配有传递窗,实施严格的PCR前后分区,保证生物安全的同时也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日单管检测通量可高达11,000份,同时支持5混1、10混1等混样检测,人效提升可高达数十倍。
机器人介入核酸检测领域
镁伽是中国首家把机器人自动化+AI(人工智能)应用到核酸检测全流程的公司。
这款超高通量全自动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基于镁伽此前自主研发的样品前处理系统升级而来,后者在2020年10月份在青岛出现疫情时已经投入使用,单天样本处理量可达26万人次,相当于50多位经验丰富的检测员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量总和。
这也是国内首次将机器人应用于大规模核酸检测,不仅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还降低了一线检测人员的感染风险。
“样品前处理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最容易感染的一个环节。我们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市面上检测产品用的管子(耗材)五花八门。不同的检测人员拧盖子的力度也不一样,有的松、有的紧,有的还拧歪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力矩的自动感应。在耗材的适用上对各种尺寸和情况都做了兼容。”王承志表示。
作为行业领先的生命科学领域自动化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者,镁伽一直积极投身于抗疫一线。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瑜清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说,“2020年8月,在接到核酸检测专项研发的这个任务时,对我们团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交货期非常紧,所以调集了公司一半人员在这个项目上,通过日夜不停的攻坚,从立项到第一台样品前处理系统交货期是25天。”目前,前处理设备已经有上百台应用于中国核酸检测市场。
“AI+自动化”在新药研发领域前景广阔
镁伽公司成立于2016年。作为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科技公司,镁伽已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额10亿元人民币,主要投资人有药明康德、德国博世、创新工场、愉悦资本、经纬中国等。2020年自建镁伽鲲鹏实验室,提供生命科学科研服务,并研发推出世界通量最大新冠检测分杯设备。
在创始人黄瑜清看来,AI+自动化在新药研发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实验室自动化,全球每年差不多是60—80亿美金的市场范围。这个子集再往外扩一圈更大的行业叫生命科学自动化,已经有很多头部玩家了,像赛默飞、丹纳赫都是市值2000亿美金的公司,还有一大批几百亿美金的公司,全球整个市场规模差不多在1000亿美金。”
医疗AI最初的兴起,与国家医保局对医院病历电子化的统一要求不无关系。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到2020年底三级医院要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化诊疗服务环节全覆盖。这一要求下,医疗影像的收集、归档、辅助分析才有了市场参与的可能性。由此诞生了大批AI+医疗影像分析;AI问诊的创业公司。
“AI影像或者在医疗行业里面的AI应用其实都会碰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数据来源。比如说AI做X射线影像或者肺癌诊断,它的影像数据其实是医院的,而且这个数据很难拿得到,也需要大量前期标注的工作。”黄瑜清认为,相较于AI看片、AI问诊类企业,AI在新药研发领域有的市场空间和机会更大,究其原因是制药行业其实有大量的重复性试验工作,包括药效评价、毒理评价等。这是AI自动化很好的切入点。
比如手工实验化学合成的反应,需要每4个小时从里面取一次样到一个液相色谱里去看不同成分的波峰波谷的分布,同时关注它的产物和副产物生成的过程。通过全自动化系统,可以以每秒钟一百次的速度去做整个反应过程的全光谱扫描。
未来,通过AI+自动化实验室协助新药研发将极大地缩短周期,进而降低新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