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甘南草原,灿若格桑
4万多平方公里的甘南草原上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能找到幸福。
从盛夏到凛冬,从重峦叠嶂的岷迭山地到广袤无垠的玛曲草原;从朵朵怒放的鲜花,到遍地铺展的碎琼,藏家儿女世代寻找。如今,藏家人会笑着回答,草原上每一朵花,都是幸福的格桑。
“春花灿然绽放,夏叶轻声絮语;秋果熟了自枝头落下,冬雪给阿尼玛卿神山穿上银盔银甲……”如诗所述,迈进全面小康的甘南草原,灿若格桑。
这是9月9日拍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生态领跑的“绿色图景”
时近中午,阳光透过玻璃顶照进高吉庆的“藏家乐”小院儿里,暖意融融。高吉庆和记者说着村子这些年的变化,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和满足。
高吉庆的家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这里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他家的小院儿位于卓尼县博峪村,这里大山秀美,天然林茂盛,村子里广场、绿植、小景观使人感觉如在画中。去年他把院子铺上木地板,换了新家具,虽受疫情影响,今年他还是收入几十万元。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被社会学家费孝通誉为“青藏之窗”“藏族现代化的跳板”。但同时,甘南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群众来钱全靠“四条腿”,曾经整体属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经济塌陷区、连片贫困区。
如何推开发展的“窗口”实现现代化“起跳”,有许多问题待解:绿水青山如何保?金山银山从哪来?长远发展往哪走?群众幸福感怎样提升?
博峪村村支书王国良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曾有一段时间,穷日子过怕了的博峪人将眼光盯向了大山里茂盛的天然森林。20世纪90年代初,靠山吃山的博峪村通过乱砍滥伐变为“万元村”。
口袋“鼓”了,山却“秃”了。恶劣的环境留不住人,村里的年轻人慢慢流失,老人小孩成了“常住人口”。20世纪90年代末,这个“万元村”又变成了“贫困村”。
精准扶贫开始后,甘南州委州政府在全州推行“环境革命”,当地政府以“全域无垃圾”为目标,制定几十项标准,从草原、道路一直治理到灶台、炕头,不仅推行“看得见”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更下大力气引导农牧民提高环保意识。
博峪村村民合力清理了村道上的垃圾,在政府帮助下对全村按照景区标准进行了重新打造。村子变美了,村民的气质也大变样。
这是9月11日拍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7年,村里的党员们看着身边优美的风景、便利的交通条件,反复合计后投资改造自家院落,率先搞起了“藏家乐”。
端稳“生态碗”,才真正吃上“小康饭”。目前全村193户中,有70多户办起了“藏家乐”,村内能同时接待游客1200余人,家庭平均年收入20万元左右,全村村民年收入共达2000万元以上。
博峪村是一个缩影。整个甘南州的生态文明小康路也越走越宽。目前,甘南州创新培育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3000余家,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2018至2020年100个“旅游减贫案例”中,甘南独占鳌头荣获3席,5个旅游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乡村“真行”的振兴图景
今年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8月以来,甘南草原作为网红“打卡”地,受冲击明显。但出乎意料的是,当地发展依然保持着旺盛势头。
天气转寒,碌曲县尕秀村村支书拉毛加正在自家的“牧家乐”里检查地暖,村民尕藏推门走了进来:“拉毛加,我也要修‘牧家乐’。我把牛羊都卖了,有100万元呢。”“现在有疫情,你不再等等吗?”“疫情是暂时的。再说你们今年不也挣了十几万元吗,比我赶着牛羊满山跑强多了。”
尕藏的底气,来自甘南草原产业振兴的“旺气”。
这是9月9日拍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在“环境革命”基础上,甘南提出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这个特色品牌、打造15个文化旅游标杆村、探索创建100个全域旅游专业村、加快建设1000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创新培育1万个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的乡村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7条精品旅游风情线和高原花卉彩色长廊,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几名游客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的花海游览(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尕秀村就是1000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之一。2020年1月,尕秀成为甘肃首个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牧民定居点。全域旅游产业把尕秀村深度嵌入产业链条中,全村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旅游帐篷”入股村集体的晒金滩帐篷城,采取贫困户30%、投资风险金30%、一般户40%的“334模式”投资分红,每户分红3600元;村集体经济解决就业146人,每人每年工资收入1.5万元。
目前,甘南州累计建成1603个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党建示范型生态文明小康村,惠及40多万农牧民。“十三五”期间,全州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累计达到6448.02万人次、312.88亿元,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这是9月9日拍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帐篷城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在甘南草原采访,一路上有不少来自外地的投资者,他们看好这里的远景,依托农牧村规划打造帐篷城;当地的市场主体埋头开发草原网红打卡地,从景区开发到推广理念再到提升服务水平,面面俱到;旅游专业村里,回村创业的大学生和现代藏餐从业者,为探索藏餐与中西餐的融合而大开脑洞,他们已不满足于让游客吃饱吃好,更让饮食变成文化寻踪、心灵漫步……
他们的底气来自哪里?
答案很坚定:乡村振兴下的农牧乡村,“真行”!
不断蜕变的“观念图景”
长远发展,光靠文旅产业独撑还不够。2021年初,甘南全面启动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全面释放生态之“绿”、发展之“力”。
在甘肃达哇央宗现代农业集团,各地回收的羊粪正在车间集中堆放,经过加工,一袋袋有机肥料被生产出来。这家公司去年从2.1万户农牧民手中收购羊粪原料20万吨,帮助农牧民增收7500万元。据当地政府统计,2021年上半年,甘南共计产生畜禽粪便793.22万吨,资源化利用量达到679.59万吨。
有机肥产业的勃兴,还促进了绿色种植业的发展。
在卓尼县木耳镇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人员正在试验各种有机肥料对药材生长的影响,力图找到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在全县推广。未来,更加绿色环保的新农业将在当地蓬勃发展。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几名村民在整理药材(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在甘南,这种有“品格”的力量将“鼓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不仅使城乡环境面貌持续发生变化,更让广大农牧民从身边的发展变化中经受洗礼,提高了幸福感,提升了精气神。
碌曲县牧民南杰才让在赶日出、追牛羊的同时,爱上了摄影。他先从手机拍摄学起,后来又买了一台佳能6D相机,用小纸条记下每个按键的功能及说明,反复查看。在他的相机里,有家人、牛羊、落日、冰河,还有对生活的无限柔情。
碌曲县摄影家协会会长王祁茂介绍,协会70多名成员里有三分之二是牧民。他们最接近美景,也热爱摄影。
陈鑫走出甘南已有20年了,在家乡渐渐变成一个遥远的儿时回忆时,她又选择回来。吸引她的,正是当地生机勃勃的文旅产业。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阿木去乎镇加科村,村民周毛吉在车间使用传统木式纺织机编织手工艺品(9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我不仅要投资旅游,还要将‘最甘南’的生活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陈鑫在夏河县黑力宁巴村做试点,这里是全州的旅游文化标杆村之一,基础设施完备。
冬季旅游营地、原生公路经济、网红直播间乃至藏西餐融合等等,在陈鑫眼里,乡村旅游仍有很多领域等待“解锁”。
像南杰才让、陈鑫一样的年轻人们,甘南成为他们放飞梦想的舞台。
甘南用行动证明,绿色发展是一种有品格的力量,它改变了甘南人民的精神面貌,带来了发展的福祉,也让甘南在探索人与自然更高层次和谐相处方面不断收获。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的一家农家乐里,村民拉姆卓玛为客人盛汤(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