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西海固的振兴脉动
这里曾被视为“不适宜人类生存”,是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这里也曾被誉为“中国减贫奇迹”,在中国反贫困答卷上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西海固,这片土地曾因苦瘠而知名;倔强的西海固人,更因同贫困不屈的抗争而令人瞩目。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固原市西吉、原州、泾源、隆德、彭阳,吴忠市同心、盐池、红寺堡和中卫市海原等9个贫困县区的概称。去年11月16日,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拓展夯实产业支撑,促增收保增收;“让短板成为潜力板”,在教育医疗和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等领域持续补短板强内涵;用攻坚“精气神”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一年来,塞上大地各族干部群众驰而不息、接续奋进,一幅“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幸福升级版西海固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广袤田间铺展“多彩”画卷
乡村振兴的底气,源自产业发展的“牛气”。
昔日以土黄色为主色调的西海固,这一年有了更多跃动的色彩。枸杞红、黄牛金、滩羊白、葡萄紫、果园绿等组成的“多彩”画卷,让产业基础日益坚实。
为了把在脱贫攻坚战中搭建起的产业基础,赓续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一年来,宁夏各地尤其是西海固地区着力在引龙头、建基地、拓市场、抓服务上下功夫,继续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短板,促进脱贫产业提档升级,加速实现产业从“有”到“优”的嬗变。
“今年天旱、饲草料价格高,要是在往年大概率得赔钱,现在背靠盐池滩羊集团销路有保证,一部分私人订制羊还能卖上高价,心里踏实。”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皖记沟村村民王建武的底气,源于他与滩羊集团合作建设的家庭牧场。
作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成立的国企,盐池滩羊集团探索“集团+企业+协会+合作社+养殖户+金融服务”的新型产业化联合模式。依托品牌优势,当地制定了市场开拓、生产标准和饲草料使用等“六统一”标准,研发出滩羊肉系列产品36种。
靠着一只羊,激活一条链。滩羊产业贡献了盐池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牛羊不分家。“赶着黄牛去致富”的口号,早已成为西海固人的行动。如今,“人均一头牛”的理想已经在固原市西吉县、泾源县成为现实,仅固原市的肉牛饲养量就占到了全宁夏的近60%。当地通过引进屠宰和精细分割龙头企业,可使农民育肥每头牛的利润提升约50%,企业生产的牛排等高附加值产品还能提升肉牛消纳量。
牛羊产业蹄疾步稳,但农产品“周期怪圈”依然是增收隐患。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数万亩枸杞每年可吸纳8000多人次就业、创造务工收入2400万元以上,但当地并不满足于此。
“此前以出售鲜果为主,‘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价格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红寺堡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年波说,今年10月,红寺堡区首家枸杞原浆加工厂落户龙源村,半个多月就为当地枸杞种植户创收20多万元。
依靠气候优势发展冷凉蔬菜的同时,原州区拓展蔬菜养生馆、蔬菜休闲观光等新业态;依靠黄芪、黄芩、党参种植优势,隆德县探索中医药与乡村旅游、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漫山遍野的山杏,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观光,全域旅游让彭阳的红梅杏、杏脯走得更远……
越来越多西海固人意识到,能有效助力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明显提升的产业融合,是催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产业振兴催生更多就业岗位,托起更多群众稳稳的幸福。据测算,今年前三季度,宁夏通过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难中之难”步入幸福车道
乡村振兴的力度,取决于民生底线的高度。
“他才31岁,要不是有兜底政策,家里天就真塌了。”吴忠市同心县罗山社区居民黑小娟说。今年年初,黑小娟患有白血病的丈夫王正文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前后花费数十万元,但因为有健康扶贫政策兜底,他仅需自付一小部分。
老弱病残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检验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宁夏通过延续健康扶贫政策、开展健康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等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难中之难”步入幸福车道。
宁夏乡村振兴局局长徐海宁说,为有效防范因病返贫,宁夏累计纳入健康帮扶患病人数10.76万人,脱贫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覆盖。
教育事关未来,不少西海固孩子靠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构建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的集团化办学机制;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深化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推动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今年初,宁夏出台相关文件力促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今秋开学季,仅西吉县就有90多名县城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
今年以来,宁夏坚持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即“查损补失”应对灾情疫情影响、“查漏补缺”堵住返贫风险漏洞、“查短补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查弱补强”夯实乡村发展基础,着力做好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持续补齐民生弱项。
关爱不是养懒人,政策引领产生的“驱动效应”已逐步显现。
红寺堡区农民马腾俊是个盲人,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患有唇腭裂,全家每年的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可保障基本生活,但马腾俊“不怕黑,就怕被人瞧不起”,不甘心“坐着等帮扶”的他憋着一口气,摸索着开起了磨坊,如今成为“全村最会磨面”的人。
“短板也能成为潜力板,是乡村振兴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吴忠市委常委、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说,基础设施显著提升、兜底政策密牢严实等“外在”条件立体给力,群众谋发展要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负重赶超不懈奋进
生活没有一劳永逸,家乡的振兴需要持续努力。
一年前,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但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在乡村振兴“新赛道”上,仍需奋起直追、负重赶超。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宁夏在全区推开“四大提升行动”,对西海固地区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省级领导+部门”包抓,将区市县乡村各级书记一起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落在实处。
“以前我们重点在苦干,现在则是巧帮;以前重点帮助贫困户脱贫,现在则是带动全村人致富。让群众拥有更多发展机遇,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自2017年起,一直在做驻村帮扶工作的干部李学峰说。
记者在西海固地区调研发现,当地干部如今谈发展时,说本领恐慌的多了,要资金政策的少了;做规划时,谋创新谈变革的多了,说困难有顾虑的少了。
干部状态、群众心态,是观察西海固发展的“晴雨表”。
初冬时节,西海固乡村中已难以找到背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他们要么在忙着“伺候”牛羊,要么在忙着“开播”。
78岁的宋连和77岁的老伴儿今年初迷上了“开播”,在网上销售当地的黄花菜、枸杞和红酒,偶尔还会在直播间一展歌喉。
“我俩在村扶贫车间‘上班’、当主播,大家都在铆劲拼,我们不能闲着。”宋连笑着说,在不久前的宁夏“2021全民电商节”中,他们平均年龄66岁的“弘德车间电商队”居然杀进了50强。
贫瘠不再,幸福绵长。放眼今日西海固,一幅幅日新月异的改革画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民生答卷,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无不让人对这里的明天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