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述评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题: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述评
新华社记者王鹏、杨文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一片红色的热土。
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儿女历经血与火的淬炼。他们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奉献,书写了军民血肉相连、共同奋战的壮阔篇章,将革命一程又一程地推向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如今,沂蒙儿女的故事仍被久久传唱,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更是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光芒。
军民鱼水 团结奋战
在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游客参观孟良崮战役期间使用过的小推车(2019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三辆独轮车。它们大小不一,木架木轴,看起来粗老笨重,却蕴含着沂蒙精神的关键密码。
为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一方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自诩为“天下无敌”;一方是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华东野战军,被认为“必败无疑”。
这场战役中,沂蒙人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民工大军,用小推车抢运弹药、运水送粮、运医送药。车轮滚滚,民心如潮,人民军队也因此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5月16日,华野全线出击攻上孟良崮,国民党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
这是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战场遗址(2019年8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在白彦争夺战、五井歼灭战、塔子山战斗等载入史册的壮烈战斗中,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狠狠打击了日军;
沂蒙妇女李桂芳等拆掉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火线桥”;
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长大成人;
沂蒙红嫂明德英先后救助了两名落难的八路军战士,危急时刻,更是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了身负重伤的子弟兵;
……
史料统计显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420万人口中,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今天,当我们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依然会被一组名为《力量》的巨幅群雕所震撼:支前老乡弯腰推着装满物资的小推车,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行……
“无数支前群体和英雄模范,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雄辩地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沂蒙干部学院副教授刘占全说。
攻坚克难 勇往直前
在电影《长津湖》中,临近影片结尾,有这样一幕令人动容——
胡军饰演的“雷公”,怀抱敌人从空中发下的标识弹,开车吸引敌军注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了敌人的子弹。在牺牲前,“雷公”哼唱的便是《沂蒙山小调》。
“雷公”的形象正是沂蒙人民的生动缩影。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深刻印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沂蒙人民总有一股攻坚克难的拼劲、勇往直前的闯劲。
这是3月2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村史馆拍摄的厉家寨人当年大战“穷山恶水”的历史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临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地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山石密布、耕地稀薄。老人们常说,曾经的厉家寨村,是“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的稀粥照月亮”。
穷则思变。1955年起,厉家寨人移山填谷、劈岭造田,两年建成高标准梯田300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500多斤。
消息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欣然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九间棚村成为沂蒙精神新的代言。
坐落在海拔640米的龙顶山上,九间棚村山高涧陡、四面悬崖、土地瘠薄、缺水缺电。112亩土地挂在23条山梁上,即使赶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七八成饱。
上世纪8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带领村民架电修路、引水上山、治山种树,连续苦干5年。全村累计集资23万元,修砌石渠3500米,开山整地500多亩,新栽果树2万多棵……
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
两个时间节点,标注着沂蒙精神给沂蒙人民带来的大变化——
1985年,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重点地区;
历经10年奋战,1995年底,临沂一举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这是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高铁站(2020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来稻花香……《沂蒙山小调》中的美好描绘,在沂蒙人民的手中,早已成为现实。
开拓奋进 谱写新篇
缝军衣、烙煎饼、抬担架……国庆假期,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农家小院内,上演着一幕幕以红嫂故事为主题的沉浸式演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如峰介绍,沉浸式演出紧扣特定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境遇和性格,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现当年军队和老百姓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几名游客在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参观(2018年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这是当地创新红色旅游的路径之一,也赋予了沂蒙精神新的时代魅力。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激励沂蒙人民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是绿意更加盎然的沂蒙——
临沂市坚持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完成涉气工业企业三次提标改造,万元GDP能耗下降17%,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增加54天。
这是产业更加兴旺的沂蒙——
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组织带领村民整治荒地修砌石渠,打造集金银花良种培育、推广种植、干花贸易、食品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将山高涧深的村庄建成“沂蒙明珠”。
这是生活更加富足的沂蒙——
2019年11月,高铁开进了沂蒙山,“厉家寨站”成为沿线上唯一一个用村庄命名的高铁站。当地的樱桃搭着高铁快运,发向全国各地,助力沂蒙人民不断增收致富。
1984年,九间棚村村民在修路(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这是在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拍摄的道路设施(2018年12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八百里沂蒙好风光,山山水水都是歌。
在沂蒙精神的助力下,沂蒙山区儿女正勇往直前、不断进取。面向未来,老区人民也将继续披荆斩棘,描绘出更加壮丽辉煌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