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默克尔视频会晤为何提到这句古语?
天天学习|习近平同默克尔视频会晤为何提到这句古语?
天天学习10月13日,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会晤。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中回顾近年中德、中欧关系发展并就相关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习主席积极评价默克尔任内为推动中德、中欧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并引用“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称这句话“既是对我们多年深入交往的很好诠释,也是过去16年来中德关系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释义】
《答苏武书》的作者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自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兵尽粮绝,不得已投降匈奴。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留居匈奴十九年的苏武(字子卿)持节荣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写此信作答。
信中李陵为自己当年投降匈奴的行为进行辩白,并对苏武发出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的慨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最可贵的是彼此心灵相通。
习主席采用了化用修辞手法,在“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前,补加上“人之相识,贵在相知”,意义更加完整,描述了人们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知心的全过程。
【解读】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习近平主席在对外演讲和发表在境外媒体的署名文章中多次引用。
2014年7月16日,习主席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民友好是中巴双边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
2014年9月16日,习主席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发表题为《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的署名文章:“我们要筑牢友谊桥梁,做相知相亲的真挚朋友。中国古话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自古以来,中斯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相扶相济,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2016年1月21日,习主席在《伊朗报》发表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他首先引用中国古语“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强调“知心”的重要性;接着,又信手拈来波斯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指出“知心”的可能性,从而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友好交往的最佳路径。
如何知心?习近平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获得心与心的共鸣。习主席在此次中德视频会晤中指出,我们多次就双边关系、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治国理政经验等深入交流,共同推动了双边关系向前发展,推动了中德合作应对全球挑战,并强调,这证明,国与国之间完全可以避免零和博弈,实现互利共赢。
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方针。2014年11月7日,习主席在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指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柬两国坚持做知心朋友和可靠伙伴,风雨同行,携手合作。习主席也曾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交往最密切的外国同事”和“最好的知心朋友”。
截至2021年6月,中国已同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的朋友遍天下!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