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母亲河畔的中国】将国土绘丹青 乌审旗人民走出一条防沙治沙的生态崛起之路

2021-10-18 19:3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10月18日讯(记者 李杰) 17日,“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这里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建国初期,曾因自然灾害、滥垦乱伐和过度放牧等原因,一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旗县之一。然而如今记者走进乌审旗,只见到处林草丰美,牛羊成群,公路两边的原野被乔木、灌木和各种青草覆盖,几乎看不到一块裸露的沙地,这巨大的变化来自于乌审人几代人的对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零排放”的煤化工企业,体现对绿色低碳的追求和保护环境的担当
  采访团首先来到乌审旗图克镇,参观了中天合创化工有限分公司。这是一家特大型煤炭深加工企业,负责的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有国内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煤制烯烃装置。这样特大规模的一家煤化工企业,为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矿井水深度处理上严格要求,实现了污水废水“零排放”,体现了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担当。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易智介绍,公司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投资近9亿元建成并投运矿井水深度处理装置,处理规模2000立方米/小时,实现盐、水分离,水用于化工生产,产品盐外销作为基础化工原料。  
  中天合创水处理工艺国内领先,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污水作为工艺用水,实现全部回用,剩余的少量废水和污水通过先进的蒸干浓缩结晶技术处理,最终实现了煤炭生产疏干水“零排放”和化工生产污水“零排放”,为保证当地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贡献了力量。  
  在“牧区大寨”采访治沙模范,看几代乌审人的“绿色接力”  
  在乌审旗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乌审召庙南侧,有一座“牧区大寨”博物馆。内有展品300余件,完整保留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牧区大寨乌审召的历史档案资料,系统还原了宝日勒岱书记带领人民群众治理沙漠的情景。走进牧区大寨博物馆,就会深刻认识到乌审召人征服荒沙、建设草原、绿化家园,谱写人进沙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壮歌。  
  农业学大寨运动,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中国的建设。大寨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牧区大寨乌审召也有这样的精神概括:“改造沙漠,建设草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牧区大寨”乌审召是上世纪60年代全国牧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宝日勒岱等一批治沙英雄的鼓舞下,当地人以绿封沙、问沙要绿,在浩如瀚海的毛乌素沙漠掀起了一场治沙造林的绿色革命,而“牧区大寨”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记者们在“牧区大寨”采访了新一代的治沙模范吉日嘎拉图夫妇。吉日嘎拉图说,小时候家附近土壤沙质化严重,在宝日勒岱的号召下,父亲也加入了治沙突击队,看着家乡一点一点变绿,深受“牧区大寨”精神的影响的吉日嘎拉图,从1984年开始,也成为了治沙的一员。如今,他用了几十年时间,完成绿化草场11000亩,家里还养了200多只羊和60多头牛,年收入也达到了20万。
  向沙漠进军 乌审旗委、旗政府带领人民走出一条生态崛起之路
  曾经,乌审旗强度沙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40%,1980年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仅为7.2%和40%。如今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32.92%和80%,这样的绿色奇迹,是几代乌审人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成果。
  替山河妆锦绣,将国土绘丹青。在乌审人向沙漠进军的过程中,乌审旗历届旗委、旗政府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毅力和决心,根据不同时期的治沙造林实际,制定出台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带领着全旗人民,担负起了防沙治沙的历史使命,在“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和“绿色乌审”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历经几代人的“绿色接力”,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乌审旗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全域旅游、集聚人才的“金字招牌”,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下的绿色生态崛起之路。(完)
[责任编辑: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