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共和国功勋人物丨他们的名字,印刻在人类反贫困斗争的丰碑上

2021-10-17 19:15:0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桂梅。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她是谁】
  她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创办者张桂梅。
  她用生命点亮万千大山女孩的梦想,照亮她们的前程。
  【她的功勋】
  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6年,2008年,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家访已超过1600户,行程近12万公里,帮助1800多名女生考入大学。
  经年累月的过度操劳,让她的身体渐渐不堪重负,被诊断出20多种疾病,数次病危入院抢救。
  【她的名言】
  “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新华社发
  【她是谁】
  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她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
  【她的功勋】
  驻村两个月,她走遍全村195户贫困户,并绘制了百坭村“民情地图”;驻村满一年,行车里程约2.5万公里,她说这是“我心中的长征”。她带领百坭村88户418人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
  2019年6月,因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30岁的她壮烈殉职。
  【她的名言】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新华社发
  【他是谁】
  他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作为一名农技专家,他35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和科技创新一线;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万千农民摆脱贫困。
  【他的功勋】
  他矢志于山区开发与治理,先后取得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他的名言】
  “只有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他是谁】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草原之子”廷·巴特尔。
  他是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投身边疆牧区建设40多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活发生积极变化。
  【他的功勋】
  他19岁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扎根草原40多年,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草原生态与牧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被推广到内蒙古不少牧区,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带着牧民实现明显增收。
  【他的名言】
  “牧民是草原的儿子,我们要更加善待草原母亲。”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他是谁】
  他是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
  【他的功勋】
  他带领职工以“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并成功推广了草方格治沙、乔灌草结合的精准造林技术,探索建立了“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的名言】
  “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多治理一片荒山,就是我的价值;让当地老百姓找到致富之路,就是我的价值!”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他是谁】
  他是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
  【他的功勋】
  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30多年间,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
  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先后开办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等10多项经济实体,惠及农户1000多户。
  【他的名言】
  “不是我改变了沙漠,而是沙漠改变了我。”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他是谁】
  他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
  【他的功勋】
  他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跨三重大山的“生命渠”,让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们叫它“大发渠”。
  其后,他带领村民接续奋斗,“坡改梯”、修路、通电、修学校……为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
  【他的名言】
  “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不干半辈子。”
  记者:侯雪静、王博、杨静
  编辑:廖翊、陈冬书
  视频编导:孔令杭 李光正
[责任编辑: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