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
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
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的征程上,新时代文学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国之大者”,把握历史主动,勇于担当作为,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成果,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干实绩实效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文学的强大力量。
以历史方位标注文学坐标
一百年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新时代文学必须牢牢把握的时代坐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文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极大开启人们的心灵,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心怀民族之忧,提振人民士气,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从社会主义文学自觉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到新时期文学发解放思想先声,为伟大转折放歌,激励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国文学始终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广大作家在党的领导和指引下,从党和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文学的形式深度参与了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进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
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文学最鲜明的历史背景。作为肩负政治责任和使命的人民团体,中国作家协会必须明确历史方位,提高政治站位,锚定发展定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把新时代文学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认识、去推动,努力培育作协工作的大格局,重塑文学事业的大气象,主动认领、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以优秀文学“答卷”回答时代“问卷”,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面对时代重大命题,引领广大作家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向着艺术质量的巅峰攀登,在新时代壮阔现实中实现艺术创造,深刻反映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塑造新时代的新人形象,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以人民立场彰显文学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站稳人民立场,彰显文学力量。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跨过的门槛。新时代,尤其需要文学彰显凝神铸魂、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根本方向,把凸显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凝聚力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更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真正使人民在精神上“强起来”,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朝气蓬勃开创未来。
人民是文学创作表现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新时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蓬勃展开的,是人民群众新的生活、新的情感、新的故事。新时代现实世界是如此新鲜丰富、多姿多彩,生活的日新月异、人民的拼搏奋斗、家庭的苦辣酸甜、百姓的爱恨喜痛,都值得作家去侧耳倾听、用心思考、挥笔书写,真正做到语出一人之口,呼出万众之声。人民的生活是文学的富矿,新时代文学要像挖掘金子一样,挖掘人民的故事和形象,从总体处思考人民、从具体处表现人民,不断萃取新主题、获取新形式,用卓越的文学创造赋予人民生活以独特深刻的艺术表达,构筑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肩负起对世道人心和社会历史的使命担当,推动民族、国家、社会发展进步。
人民是文学接受和评判的主体。人民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而且是文学创作的价值旨归。再深刻的思想价值、再精妙的艺术创造,离开人民的鉴赏接受,最终都无处落脚。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学作品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经不起人民检验的作品,注定没有生命力。新时代文学要经得起人民阅卷,就要求广大作家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一本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胸中存大公、大道、大义,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始终与人民气息相投、血脉相通、心心相印,让新时代文学写在人民心坎上,留在人民口碑里,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中。
作家柳青“和人民一道前进”的创作理念,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是他文学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图为柳青(右三)在地头与农民聊天(资料照片)。 中国作家协会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年柳青扎根陕西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把全部身心投入火热的生活和书写人民的光荣事业中。“要想写作,就先生活”,柳青“和人民一道前进”的创作理念,不仅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是他文学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周立波1955年携全家从北京回到故乡湖南益阳农村安家落户,他白天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有时一直写作到天明,成就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新时代文学工作要努力拓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途径方式,引领作家不断提高深入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和自觉,在“身入”、“心入”、“情入”中创作出反映新时代、具有大气象的精品力作。
以文化自信铸就精神根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新时代文学必须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强基固本的独特作用。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有的理想和精神,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汇成的中国文学长河,绵延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新时代文学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赓续中华深厚文脉,又体现文化的时代性,融入当代文化资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流相汇、浩荡前行。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宝贵价值,以契合当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活化”经典,使文学经典成为当代文化的精神高地,使人民得到艺术享受,增强文化自信。特别要引导作家深入发掘红色经典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汲取经验、获得启示,创作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学作品,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最深层、最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学是各民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精神源泉。新时代文学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加强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建设,完善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创作生产,引导少数民族作家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放眼新时代日新月异的生活气象,艺术表现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形成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增强中国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对话沟通能力,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征程上,新时代文学要围绕党和国家外交大局,充分发挥其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方面的独特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运用丰富多样的叙述话语、表现风格、艺术手法向世界展现发生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人间奇迹,呈现新时代中国文学的风貌与魅力,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当代价值;加强对外文学交流机制化建设,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双边和多边文学论坛运行机制建设,积极开展文学领域各项合作,扶持国外汉学家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动中国文学海外推介,打造国际文学品牌,构建既具有本土化、特色化又充分考虑各国文化多样性、尊重各国文化习俗的跨文化传播内容体系;将中国文学走出去汇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洪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赢得尊重、赢得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国际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文学的贡献。
以创新创造建设文化强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书写到视听,从书本到网络,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的巨大变化,给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促使文学重新思考自身所处位置和发展方向。面对这一时代性、世界性的重大课题,新时代文学能否主动破题、率先破题,事关中国文学的未来。新时代文学必须以高度的时代敏感、深远的历史眼光、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扩大文学影响、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坚定文学信心。当今世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生态正发生剧烈变化,人们的感受方式和话语方式正被不断重塑,文学面临的挑战和冲击空前巨大。但是,越是浪潮汹涌,就越要找准位置、扎稳根基,这样才能勇立潮头;越是在文化方式多元、新的文明特征显现的时代,越应该强调那些具有稳定价值体系、能够强基固本的艺术形式,文学能够也应当为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强大力量。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中国文学从来都不曾回避时代的巨大变化,总能够辨识变化、顺应变化,推动乃至引导时代潮流,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巨大带动作用,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社会的风尚、时代的标识。新的征程上,新时代文学要增强信心,把握历史主动,努力焕发强大生命力,扩大影响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独特的支撑作用。
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促进文学的多维发展。图为根据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海报。 中国作家协会供图
光大文学价值。文学是文化领域最为基础、最为活跃、最为广泛的力量。大量形态丰富的文化产品,背后依靠的仍是文学的内核支持。新时代文学要以新时代的视野认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体认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不固化文学的疆域、不窄化文学的胸襟、不矮化文学的境界、不弱化文学的力量,以更主动的姿态、更深刻的洞见、更响亮的声音、更多样的方式,高扬文学的价值,让更多的人相信文学、热爱文学,通过文学提升生命与生活的尊严感、价值感、幸福感。同时,处理好文学与主流媒体、大众媒体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来发出文学的声音,融力、汇力、聚力,放大文学的影响。从惯常工作半径走出来,不断拓宽文学的边界,释放文学的潜能,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促进新时代文学的多维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内核性力量。
拓宽文学道路。在现代文化传播格局中,文学有优质的内容,但往往缺乏新颖的表达方式和平台渠道;影视、娱乐、游戏等行业具有很强的创意能力,但需要精神内核的支撑。新时代文学要主动出击、主动输出,实现“破圈”传播、“跨界”生长,打破隔膜和游离,共享、共促文化事业发展,让文学提供的经验、想象与故事,有效滋养其他艺术门类和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学创作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强有力的组织规划作用,从组织创作、出版发表、宣传推介到衍生转化等各个环节积极介入、统筹协调,不但抓创作,还要抓创意、创新、创造。强化互联网思维,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引入新资源,为文学工作开发“数字化”空间,以“文学+”的开放姿态和巨大包容力积极融入新的传播环境和产业格局,使文学事业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动力更加充足,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不断升华文学力量。
以使命担当推动文学繁荣
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中国作家协会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对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的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真正担负起文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责任和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党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奋进的力量,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高扬中国文学在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中熔铸的精神气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造力和行动力。
培育文学新人,打造中国文学新力量。青年作家是文学事业的生力军。当前,青年作家所拥有的创造力是超乎想象的,仅网络文学就有数以百万的作者队伍和数亿级的读者市场,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巨大的文学力量激发出来、吸引过来、凝聚起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国作协要坚持把加强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学事业的“百年大计”,紧扣“长远”和“精准”两个关键,培养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道德品行、深厚艺术修养、蓬勃创造力的中国文学新力量,这是新时代文学事业的信心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力量所在。
壮大文学阵地,构建中国文学新格局。中国作协主管的报刊社网,是享有盛名的国家级文学平台,凝聚着宝贵的文学记忆,贮藏着深厚的文化“资产”,涌动着丰沛的文化创新能量,是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珍贵资源。深化文学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紧紧扭住文学精品创造生产传播这个中心任务,培育和巩固自身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壮大主流话语阵地。打破文学领域的“自我循环”,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内外资源的多向多重循环,实现文学产品生产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提升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使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不断兴旺发达。
推动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坚持实施“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以提升组织化程度、加强全流程服务管理为手段,以增强原创能力为重点,以强化作品选题规划为牵引,以改进文学评论评奖、完善激励机制为保障,力促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坚持正确的文学发展观,引导作家投身时代现场和实践热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推动文学的观念变革、艺术探索和理论创新,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创作,摒弃概念化、模式化、图解式写作,把握好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突出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尊重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创造,推出一批有感召力、说服力、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使新时代文学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文学创新源泉竞相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