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在教育强国征程中砥砺前行

2021-06-23 10:09: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回望来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与党对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教育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也为党的事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我们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4月19日,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中国教育百年来始终坚守育人方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我们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党的教育工作从未中断

  100多年前,上海吴淞江岸的小沙渡是轻纺工业的集中地,聚集了大量产业工人。这里地处公共租界和华界的交界地,广大工人阶级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封建军阀和官僚买办的压迫。

  1920年,小沙渡的劳工们有了自己的学校——劳动补习学校。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指出,“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1922年,小沙渡日资纱厂工人孙良惠光荣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党员,成为上海纺织工人中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时的教育是革命斗争的武器。工人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在中国大地以星火燎原之势不断拓展。在北方有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在南方有沪西小沙渡补习学校,广东有海丰农民学校,长沙有农村教育补习班……通过教育,一批批工农群众逐步摆脱旧的传统思想,接受进步思想和革命理论,投身革命洪流之中。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党的教育工作从未中断过。尽管条件艰苦,中共苏区中央局依然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列宁小学等一批学校,通过教育努力扫除文盲,也为党的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干部。墙上刷层黄土做黑板,墨炭做粉笔;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成仿吾亲自编写教材;毛泽东、任弼时、董必武、朱德、邓颖超等担任教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授马列主义思想,宣传革命道理。

  回望来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与党对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通过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党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广泛接受。同时,教育也为党的事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也才能够从初创到建起来、大起来再到强起来,为迈向教育强国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突出贡献。

  基础教育质量实现跨越

  30多年前,一张“大眼睛”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名片”,照片上那个叫苏明娟的小女孩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震撼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

  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希望工程。截至2019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61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617.0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超2万所。

  1990年5月19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落成。这所学校的前身南溪小学,占地不到5000平方米,教职工不足10人,如今已有两个校区,占地约3.6万平方米,教职工100余人,美术、音乐、体育、科学探究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书法、美术、葫芦丝等兴趣小组丰富多彩,还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

  如今,照片上那个小姑娘苏明娟顺利完成学业,成了一名金融从业者。2018年6月,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继续将爱与希望传递下去。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上实现跨越。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赋予普通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到本世纪初,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得以实现。到2006年“两免一补”政策施行,教育公平的模样逐渐清晰。

  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路上,教育起了极大的作用:精准施策,补齐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实现了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教育机会公平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城镇挤”、“乡村弱”、“大班额”,普通高中存在素质教育实施不全面、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犹如制约当前教育质量发展的“娄山关”“腊子口”,亟须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解决。

  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被写入义务教育法,成为法理要求。2019年,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6%;课后“三点半”问题成为不少家长的焦虑。教育部积极推动中小学建立弹性离校制度,鼓励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覆盖面。

  投入是衡量教育优先发展的一大重要指标,更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重要标尺。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末达到4%的目标写入了当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此,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拨款有了数量上的政策依据。

  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2.46%,2005年占2.82%,2006年占3.01%,2011年占3.93%……2012年,教育界等待20年之久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这一目标终于实现。这一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计划3781亿元,地方预算教育支出17800亿元,总支出超过2万亿元。到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8.2%;占GDP比例为4.04%,连续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

  青年人出彩机会更多了

  1977年10月,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祖国各地,让一群群知识青年为之欢呼雀跃。不久前,国家决定恢复已经停止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570万考生从田间地头、山林工厂走进考场,最终27万人被录取,从此改变了命运。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达159.68万人,同比增长47.4%。到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320.5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从2006年起,高等教育开始转向重质量的发展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高考时“100个人里只有4个人能读到大学”,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今天,改革开放让高等教育向更多人敞开大门。其中,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让寒门学子踏入高等学府。

  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入学只是第一步。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学生资助体系。1993年起,高等院校中逐渐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金、校内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奖助贷勤工助学”的混合资助体系。各高校还设立“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优先办理入学手续。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伴随着教育的强盛。我国一直重视高等教育,从1995年11月启动的“211工程”到后来实施的“985工程”,我国一直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懈努力。如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彰显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

  不仅是那些踏入高等学府的年轻学子,更多有志青年通过职业教育摆脱了贫困。“培养一名技工、致富一个家庭”,脱贫攻坚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因其实用性强、与就业联系紧密等特点,成为见效最快、成效显著的扶贫方式。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提出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中的突击作用。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扩招100万”。职业教育不仅成为应届毕业生的选择,还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打开机会之门。这项政策犹如催化剂,促使职业教育与社会重新对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特点更加鲜明。

  “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国的职业教育领域正在集中力量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下大力气打通职业教育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未来,职业教育将成为向上专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向下融入义务教育,注重职业启蒙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完善体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丹)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