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栾川县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全域“大景区”
远望群山黛绿,近看河水清澈,平坦笔直的柏油公路,干净整洁的村庄,时下的河南洛阳市栾川县美不胜收。品山水、避酷暑、吃农家、住民宿、忆乡愁,前来观光游玩的人们流连忘返。
栾川县生态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82.7%。如何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真金白银”?这些年,栾川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已形成旅游专业村51个,遍布栾川各个乡镇,并实现产业链全覆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得到有效衔接。
“以前没啥产业,山多、地瘦,大家守着青山绿水找不到出路。”潭头镇仓房村村民李银生在自家小院打开了话匣子。
随着从洛阳到栾川的高速公路通车,高速口通往重渡沟景区的公路途经仓房村,竹海野生动物园项目落户当地,大家看到了希望——村里的崎岖山地、茂盛竹林成了休闲好地方。村民不但通过山地流转有租金、有分红,还能在园区就业挣工资,每年户均增收6000多元。
栾川县将乡村旅游业态划分为景区依托村、深山空心村、田园乡愁村、特产带动村4种类型。
“我们把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发挥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栾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绿色生态理念在大家心中扎根。村庄绿起来了,垃圾堆、边角地成了绿化带、小游园。庭院也美起来了,房前屋后种上了景观树。
“叮咚、叮咚”订单声此起彼伏,陶湾镇西沟村一土特产网店老板张松奇忙得不亦乐乎。栾川“九山半水半分田”,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菌菇山珍等特色资源。“随着物流越来越方便,我看准商机开网店,一年收入七八万元。”张松奇告诉记者。
原本农村随处可见的“土坷垃”,如今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
玉米糁、柿子醋、槲包……在“栾川印象”区域优质农产品展厅,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电商导购员正在做着网络直播销售。
“为整合资源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栾川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市场占有率,‘栾川印象’应运而生。”栾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志钦告诉记者,通过推行“品牌+企业+基地+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和旅游产品消费升级,为可持续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获悉,“栾川印象”作为全国首家以县级地域名称为商标的品牌,涵盖六大系列107款优质农产品。从产品销售平台到加工企业,从各个种植养殖合作社再到广大农户,受益面越来越广。
“栾川印象”副总经理吴冬阁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建设农产品加工生产线23条,发展扶贫基地27个,通过就业、创业等方式带动1751户困难户实现增收。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致富,从各自为战到品牌化,栾川的农产品由零到整,成了特色产业。
有了好生态,才有好日子。一项项好政策落地生根,也给李银生带来了好出路。他利用10多万元政策资金,加上贷款和自筹资金,改造了自家房屋,于2015年底开起了乡村民宿“仓房人家”。在他的用心经营下,民宿生意逐步走上正轨,一年盈利七八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当地通过发展普惠金融,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市场,持续开展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激发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
“在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农民有稳定可持续增收的收入来源。”栾川县扶贫办副主任卫伊峰告诉记者。
记者来到拨云岭,青山层层环绕,伊河蜿蜒而过,豫西特色民居散落山间,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些年,当地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并探索牡丹间作模式,不仅增加了种植收益,还保持了水土,一举多得。现在,这里的传统村落成了乡村旅游的新样板。
不止于此,乡村旅游发展还重塑了山区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目前,栾川已有1.3万余名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发展特色产业等形式成为旅游从业者,还培育了百余家高端精品民宿。
“栾川是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十三五’以来,我们从打造单个景区转变为打造旅游目的地,从建设景区延伸到打造全域旅游环境,从抓景区服务质量转变为全域旅游管理服务提升,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实现处处是景区、处处是美景。”栾川县委书记董炳麓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