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铭记嘱托,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2021-05-25 16:20:00
来源:中国网推荐
字号

  胡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发表重要讲话。5年后我们结合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结合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再次认真研读这篇重要讲话,会更加深刻感到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的这篇重要讲话是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博大精深的,具有极强的的理论指引性和现实针对性,会更加深刻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的远见卓识和思想穿透力。

  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重点谈了如何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意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怎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这四个方面问题。概而言之,就是系统阐释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怎样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品格、中国话语体系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篇讲话是新时代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真理力量的光辉文献。据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更加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精髓。

  第一个方面,要解决“为什么”的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就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不断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思想智慧结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的思想引领。不论历史怎样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怎样演进,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告诉人类怎样正确处理好与其所处的世界的关系,理解人类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社会发展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行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解决人类发展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引领人类的文明进步方向,也实现着自身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马克思有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也深刻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价值和工具价值,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在解决问题中塑造其科学性、指导性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讲话中就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纵览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透彻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以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来看,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和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近现代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抗击“三座大山”的欺凌压迫,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运用科学理论和为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胜利,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发展。

  进入新时代的当代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时与势,从“四个迫切需要”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高屋建瓴地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第二个方面,要解决“是什么”的思想认识。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全面阐释了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问题。

  在理论逻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在历史逻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和发展中也塑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体现了近现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

  在实践逻辑上,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实践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当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仍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第三个方面,要解决“怎么做”的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也清晰分析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他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

  尤其需要看到,目前仍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等。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他要求,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他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最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今天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铭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有理想、有抱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责任编辑:王鑫)

[责任编辑:陈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