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西藏墨脱背夫忆往昔:公路通了苦变甜

2021-05-20 20:5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图为5月16日,西藏墨脱公路上的达木珞巴民族乡贡日村景象,该村此前为旧墨脱公路物资转运点,被称为“80K”。(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中新社林芝墨脱5月19日电 题:西藏墨脱背夫忆往昔:公路通了苦变甜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以前进出墨脱太艰苦了,嘎隆拉雪山的雪崩、落石和悬崖,几乎年年在随机吞噬试图翻越者的生命。”近日,西藏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贡日村委会主任次仁桑珠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前,当地年龄稍长的男人,很多都从事过如今已成为记忆的职业:背夫。

  墨脱藏语意为“莲花秘境”,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此前因不通公路被称为高原“孤岛”。

  图为5月18日晚,西藏墨脱县民众在公园里散步,县城华灯初上,景色秀丽。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次仁桑珠说,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从嘎隆拉雪山背运物资到现贡日村转运点,最高时一斤的运费达10元(人民币,下同)。背夫们一次背负100至120斤,单趟需要3天。

  66岁的陈全银如今安家于墨脱,他的爱人措珍是珞巴族。他回忆,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墨脱公路在修,90年代也在修,至21世纪初,只能全力保障分段实现物资转运。“夏天背夫、骡马还有少部分汽车把物资装上,翻过嘎隆拉雪山后堆放在现在贡日村的台地上,冬季嘎隆拉大雪封山,而南段塌方、泥石流少了,再转运至墨脱县城。”

  陈全银回忆,大约是1994年8月,自己在背着一篓物资翻山时,险些被雪崩掩埋,“还好雪量不大,人被积雪铲倒后一起往山下滑了大概二十米就停下来了。”他说,事后自己继续将散落的物资捡回背篓,翻过雪山。

  由于公路不通,山路难行,此前墨脱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长期存在;墨脱县城没有报纸、电影院、书店;县医院条件有限,部分并非急、重病患者由于缺乏药品或因转运耗时过长而死亡。

  墨脱人望眼欲穿,盼望一条畅通的公路。

  2013年10月,历经近半世纪,被难以计次的塌方、泥石流以及雪崩不断损毁的墨脱公路,“屡毁屡建”,终于实现长期性建成通车。

  5月16日,记者乘车从墨脱公路起点处波密县扎木镇出发,一路向南,先是海拔不断上升,背夫们所说的嘎隆拉雪山被隧道贯通,3分钟左右便穿行通过,此后车辆沿峡谷、河流蜿蜒而下,公路两侧飞瀑流云,景色从林海雪原变成了热带雨林,直至墨脱县城。除去采访时间,大约3个多小时便可抵达。

  次仁桑珠说,墨脱公路通车7年多以来,贡日村发生的变化只能用翻天覆地形容,村民们建新房、搬新居,改造农田、摆脱贫困,村里很多孩子都在读高中、大学。陈全银也说,他们一家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自己过上了种几垄蔬菜、喝茶的悠闲生活。

  在县城,记者看到这里规模虽不大,但街道干净整洁,宾馆、酒店、银行和政府机构等鳞次栉比。傍晚时分,民众或悠闲散步,或跳着锅庄舞,墨脱人已告别了原始、告别了落后。

  墨脱县墨脱镇玛迪村村民扎巴此前也是背夫,他和爱人梅朵曲珍均为门巴族。“以前墨脱没有路,只有骡马道、溜索桥。”扎巴说,如今墨脱公路从自家门口经过。公路通车后,政府还为全村建了新房,他们四口之家只出了4万元,便分得了一套180平方米的院落。

  图为5月16日,西藏墨脱县墨脱镇门巴族民众扎巴和妻子梅朵曲珍在自家小商店门口,通公路前扎巴是一位背夫。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19日,记者再次见到扎巴时,他正和爱人向路过的游客售卖香蕉、柠檬等墨脱特产。他说,自家拥有20多亩土地,分别种着水稻、香蕉和甘蔗、柠檬等,2020年在村里的支持下,还种了5亩茶,全家一年大概有6万元收入。

  “对墨脱人来说,是公路带来了一切。”他说,墨脱第二条公路派墨公路也即将通车,到时墨脱将迎来更大的改变。(完)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