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链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高地

2021-05-11 18:44:00
来源:读特
字号

  提要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向周边城市转移,深圳与大湾区各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如何构建优化产业体系,培育新产业,提高竞争力,辐射带动大湾区发展,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新产业,提高竞争力,辐射带动大湾区发展。图为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活动现场。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摄

  1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产业转型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动力转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城市紧紧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即将爆发的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新一代移动通信、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电视、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等各种新产业发展迅速,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另外,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下,以网络购物、网上支付、跨境电商、在线租车、在线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迅速。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中,各城市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分工,形成功能突出和特色明显的产业链跨区域分布的新格局,推动了大湾区产业高端化发展进程。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过去10年里,受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广东制造业正进行着向外转移,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逐渐下降,非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逐渐上升,表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目前,珠江口西岸和粤东西北地区承接了优质企业、技术、项目、管理等资源,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在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通过“总部+基地、集成+模块、龙头+配套、孵化+产业化”等方式,与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形成了上下游分工合作关系。在整体布局上,中心城市因为制造业的向外转移,为现代服务业腾出了空间,前海、南沙和横琴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快速发展,形成了大湾区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产业服务的辐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同时,中心城市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向外转移,继续提升技术和资本的集聚程度,通过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向周边城市技术溢出,带动着周边城市发展。

  2

  以科技创新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链龙头

  打造推动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一是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提升深圳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和制度体系,在深圳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同时,结合大湾区其他城市发展智能制造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线,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各种特色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承接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开发新产品或实现最终的产品应用,从而增强珠三角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为培育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集群提供支撑。二是依托科技研发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大湾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大湾区各城市在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深圳可以与其他城市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研发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香港和广州的高校科研优势,吸引各类高水平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集聚,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研发。同时,也要发挥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等城市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将科技创新产品投放生产,通过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合作,实现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整合,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这种多方联动的发展路径实现了深圳科技研发与大湾区制造业企业的有效对接,既可缓解深圳科技研发缺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问题,还有利于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等城市引进新型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深圳可以通过产业向外转移带动周边城市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硅谷的发展表明,大企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的重要来源,深圳的大型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有利于推动当地的产业投资和人才集聚,目前,大湾区已经形成以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金属制品、纺织业、交通运输等为主导的多个产业集聚区,深圳通过产业向外转移,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一是可以大力推进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深圳在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在与周边城市产业合作的进程中,可以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二是可以培育新型生产方式。重点依托汽车、通信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光电装备等跨区域优势产业链,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重点推进石化、建材、印染、五金、灯饰等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支持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开发绿色产品,构建绿色供应链。

  3

  以服务创新推动大湾区产业服务功能升级

  深圳要与香港和澳门加强营商规则衔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拥有金融、航运和贸易的优势,在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对接中具有先天优势,深圳与香港和澳门加强营商规则衔接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衔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内地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学习、借鉴、测试相关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在竞争中立、权益保护等敏感议题方面取得突破,为中国对接新一代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强化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提供支持。要营造更有利于外商投资的政策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围绕创新链布局招商链、引资链,开展创新产业招商、园区特色招商、网络媒介招商,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加大创新产业引进力度,推动创新产业优质化、高端化、国际化。创新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提升外国专家比例,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著名国际组织、跨国企业落户深圳。要构建与国际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用好蛇口自贸片区“窗口期”,加快国际贸易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制定负面清单的成功经验,有序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基本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要以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深港创新合作的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以“创新+教育”模式,重点发展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和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成为深港一体、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特别合作区。加大电子口岸建设力度,促进深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人员往来更加便利、服务市场深度融合。

  4

  以制度创新促进大湾区要素配置的市场融合

  完善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协调体制机制。深圳需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联系与合作,成立专门的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合作专职机构,建立常态化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整合大湾区内创新和科技合作事项。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继续完善三地合作的常态化机制,逐步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制度,统一技术研发、使用、考核等标准,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立足深圳、香港和澳门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系统梳理三地在知识生产、知识转化和产品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和需求,实现深圳与香港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的有效对接,以协同研发和市场的共同开拓为重点,实现大湾区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实现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跨境便利流动。深圳要制定更加主动的人才引进计划,包括建立完善的国外专家引进机制和技术移民制度,提升深圳的人才吸引力。依托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国际人才特区,探索建立海外科技人才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通道以及绿卡制度,简化外籍科技人才办理就业签证的程序,放宽入境时长,增加技术移民签证数量,高效有力地落实人才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的户口、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加快大湾区内职业资格互认,推进职业资格一体化,突破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和科研成果转化金融扶持机制,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切实解决创新创业型人才住房、场地困难等问题,加大对创新所需公共服务的支持,提供低成本的众创空间。

  促进资金和设备等科研要素跨境便利流动。对大湾区内科研资金、科研材料等科研要素应该和普通要素区别对待,通过设定特别监管方式和通关模式,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科研设备通关便利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进一步放宽高新技术产业港澳投资者在大湾区内投资的门槛,吸引港澳资本进入。推动深圳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原创性、颠覆性、支撑性、关键性技术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立足粤港澳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形成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文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