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一篇《致谢》折射的时代之光

2021-04-23 15:0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在“4·23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科学院博士黄国平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激起万千回应。一贫如洗的农家少年,二十二载求学路,经历一路风雨泥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路走出小山坳,博士毕业后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黄博士的《致谢》和给网友的回信迅速走红大众网络平台,感动了无数网友。正如有网友所言,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他的故事,更折射出了时代之光。

  折射出教育之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化尚未全面推进,发愤读书考上大学成为无数学子的共同夙愿,所以黄博士《致谢》中的求学经历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20年底,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已经突破1000万人。科教兴国带来的教育红利,为中国崛起注入了强大的知识力量。黄博士并未因贫而辍学,那是因为“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一生的事业和希望。”黄博士是一位幸逢新时代的高学历人才,可以说受惠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个人的努力作为,既见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可喜成就,也向推动教育公平正义的时代之问提供了更加生动的答案。

  折射出知识之光。知识没有贵贱之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人的家庭出身是先天的,贫困子弟和富家子弟的求学起跑线就不一样,但这不足以阻挡一颗求知求学的光明之心。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才能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迸发出求知若渴的无穷动力。正如黄国平所言“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古人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点亮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心有格局路宽广。如今,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更要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才能不辜负时代,不辜负生命。

  折射出奋斗之光。有人说,从来没有开挂的人生,只有逆流而上的努力。细细品味黄博士的《致谢》,可以感受到,他致谢的不是贫困,而是致谢生命中“雪中送炭、照顾有加”的亲朋师友和众多关心他的人,展现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书写出“苦中求乐、苦尽甘来”的欣慰。贫穷或许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也容易击垮人的信心,可能让人失去希望。正如黄博士回忆求学经历,一些有损脆弱尊严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唯一能够支撑他信念的就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当地媒体到老家采访他大伯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平小时候放牛都是把书带在身边,村里人都把他当成榜样。这恰恰证明,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贫困打倒。“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鼓舞人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只要保持对命运不服输的劲头,永不放弃一颗奋进之心,坚持不懈走下去,终会走向人生的辉煌。

  折射出感恩之光。人生一辈子难得贵人相助,倘若自己不优秀又何来贵人相助?在母亲出走、父亲早逝、婆婆病故的少年时代,正是因为国平始终不放弃,“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由此得到几位好老师的关怀有加、胡叔叔的生活费补给,以及许许多多没办法尽数列举的好心人支援,他才得以圆满完成学业。如果他自己不争气,又何来的八方支援?他高中班主任接受采访时谈到,国平参加工作后高兴地打电话说:“老师,以后有钱请你喝酒了。”他每次回家乡都会看望资助生活费的胡叔叔,点滴小事足见感恩情怀。尤为可贵的是,他在《致谢》中提到“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贫困时得到众多支援,发展后懂得感恩帮助过自己的贵人,懂得回报国家、社会和人民,继续播洒真善美的阳光,这才是感恩的崇高境界。

  折射出“吃苦”之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致谢》开篇就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扶贫攻坚力度加大,绝对的赤贫已经成为国人渐渐远去的记忆,黄博士的艰辛求学经历或许已经不可复制。然而,当我们看到许多青少年难以体验“贫困”二字,而“娇骄”二气比较明显的现象时,有必要适当地补上吃苦这堂课。每年清明节,宁夏固原市弘文中学都要组织学生徒步108里,为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26年。活动发起人弘文中学原校长韩宏说:“人生只要有一次这样的徒步经历,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畏惧困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许,在这个物质富足的时代,适当地“自讨苦吃”,能够填补起精神的空虚,延伸生命的时空维度,再看远一些,也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更多的精神力量。(蒋崇竞)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