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磊: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与构建路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也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做到“准确把握”,就必须真正搞清楚“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涵要义;弄明白为什么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做到“积极推进”,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尚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要求和部署,本版请两位专家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也期待理论界继续深化研究,提出更多真知灼见。——编 者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重要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对其内涵要义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并积极探索其实现路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深刻内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核心要义在于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同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将国内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第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排斥国际循环,而是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循环是指产品或生产要素以供求关系为导向,在市场上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市场根据地理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因此经济循环也被分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事实上,在开放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很难割裂开来,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从产品市场来看,扩大内需会同时带来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消费增长。从生产要素市场来看,国内大循环会带来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会按照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面向国际获取和输出一些生产要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经济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非但不会限制反而会促进国际循环,而且能够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闭关锁国”,而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新形势下,我国要进一步敞开大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产业依赖于外需的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产业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只能依靠大规模出口低附加值产品来获得微薄利润。现阶段,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供需平衡,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应急之策,而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长期战略。过去,我国主要依靠外延式增长打造完整产业体系,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到今天,必须依靠内涵式增长,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长期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和制度优化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生态环境将持续改善,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之一,绿色消费成为内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会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夯实重要基础。
第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会带来“内卷化”,而是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非但不会导致个别学者所担心的经济的“内卷化”,反而有助于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创新型经济体。首先,破除制约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类障碍,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次,伴随着我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能够形成对生产要素的引导效应,实现转型升级。再次,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构建创新产业体系、搭建创新平台、提高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环境,从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有效路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着力加强产业战略布局、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新基建”投资、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加强产业战略布局。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赖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有关部门应从战略角度进行产业战略布局,对一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联合攻关,将一些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应全面梳理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存在哪些“卡脖子”环节,以及如何通过加大基础投资和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凝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实现这些产业的突破发展。
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经济循环的必要前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循环体系的高效率运行,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要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保护公平竞争的相关法律,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治垄断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二是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三是要加强市场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金融平台等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中的作用。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对外开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可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继续在“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建立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相接轨的制度框架。二是对在我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三是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的行业领域。按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扩大交通运输、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四是更加注重开放质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改善企业经营效益。
加大“新基建”投资。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载体。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融合发展,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就要加大“新基建”投资,为“双循环”提供持久支撑。一是适当合理地超前投资。要有前瞻性,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二是推进区域统筹建设。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对“新基建”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差异化推进,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三是注重市场化运作。有效吸引社会投资,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突破,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瞄准前沿方向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二是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构建多方位的研发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坚持开放式创新,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凝聚优秀科研力量,提高研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