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家谈 | “两个大局”下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邵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需辩证看待当今国内国际局势,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深化改革助力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局”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当今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复杂交汇的历史景观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要问题,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发展格局正是在深刻认识“两个大局”基础之上的重大战略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面对世界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少有的复杂局面,所作出的战略抉择。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各主要经济体衰退程度超出预期,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但是,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借助于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努力将巨大的内需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并且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可以说,当今世界外部环境的大变局,也正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新发展格局强调“循环”,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并重发展,相辅相成。由于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很大,因此国内市场循环是今后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新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
中国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已经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取得了竞争优势。世界经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国际合作,封闭不是世界主流。在宏观层面上,要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中观层面上,要解决城乡流动、实体经济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在微观层面,要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问题。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主动深化改革,打通国内循环,破除国民经济循环的梗阻,促进与国际市场规则体系的全面对接。
首先,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打破一些领域和行业的隐形经济壁垒,切实加强产业保护,才能够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只有通过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着力改革我国教育、科研和人才管理体制的弊端,通过对文化、理念、制度等在内的社会系统工程的设计完善,才能够营造出与创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整体环境,突破诸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只有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才能够吸引外资企业和国际资本,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式。
其次,深化各领域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制度环境。在科技体制方面,通过建立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完善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公平竞争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真正提高经济循环效率。在金融领域,重点是要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需要在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资本市场改革等方面继续推进。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促进流动是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在城市落户限制、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畅通城乡循环以及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方面继续着力。在收入分配方面,向低收入者进行政策倾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根本上讲是为了造福人民,这就需要加强民生领域的社会改革。只有持续改善民生,新发展格局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要体现公平可持续性,才能够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促进教育平等方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文化发展方面,要以文化产业为抓手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政务服务方面,深化便民化改革,提高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