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赓续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21-04-10 11:08:00
来源:中国理论网
字号

  【编者按】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丰功伟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的蓬勃发展,所作出的优异成绩回答了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领航向前的不竭动力,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为更好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国理论网特推出系列解读书摘,以飨广大读者。

  一、崇高追求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才能不断地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共产党人的前进力量来自于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中国革命刚有星星之火时,共产党人就坚信共产主义必将成为燎原之势。长征途中,正是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才冲破围追堵截,走出雪山草地,翻越高山峻岭,胜利会师陕甘。延安时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感召下,造就了全国热血青年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时期,还是靠理想信念的支撑,才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描绘出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犹如一面旗帜,飘扬在共产党人的心中。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有些党员干部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把持自己等,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不坚定。从根本上说,理想信仰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来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重塑信仰的基础性工作,他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说:“我觉得,作为党章明确规定的内容,作为我们党一贯明确坚持的理想,我们要坚定信念,坚信它是具有科学性的。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党员干部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本领恐慌”问题,才能提高我们治国理政的本领。

  二、开拓创新的无畏气概

  在建党实践和建党初期从事革命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中共党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党的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党的第一本理论刊物;党的第一家出版社;党的第一份日报,等等。这种开拓创新的无畏气概贯穿于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伟大首创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伟大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奇迹,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长征到延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替上升剧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革命也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迷信教条,不迷信模式,勇于开拓创新。

  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创新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渐进变革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各种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步发展。

  三、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集中体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人在洪荒时期与自然搏斗的历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见证着中国人民锲而不舍、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始终与奋斗相伴相随。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奋斗精神铸就了5000多年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也是靠着奋斗精神,锐意改革、努力拼搏才换来了今天的繁荣与富强。如今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展示着泱泱大国的风范。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种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共产党人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状态,新使命需要新的奋斗姿态。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和发扬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四、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诞生开始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红船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昭示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流淌在共产党人的血液中。

  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无数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事业。正因为中国共产党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从而赢得了民心,为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革命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产物,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在著述讲话中经常引用有关民本的至理名言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他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古训说明:“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他还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他引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要求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他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重申“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这些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必须着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高要求。要把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与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