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苗绣成乡村振兴动力源 一针一线绣出别样精彩
未来网毕节3月31日电(记者 谢青)苗族女子自小就会学习刺绣,“小时候看着妈妈在灯下刺绣补贴家用,我就想,什么时候苗绣能被更多的人知道,家里生活能好起来。”
现在,杨文丽小时候的愿望已经实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杨文丽作为扶贫车间的带头人,以苗绣、蜡染作为特色产业,生产的苗族服饰及手工艺品不仅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还在电商直播带货中受到网友的追捧,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杨文丽介绍苗绣服饰。(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
与绣结缘 特色产业开创新发展
化屋村村民以苗族为主,民族特色鲜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杨文丽原本与丈夫在其他地方从事刺绣事业,得知化屋村开设扶贫车间,经营刺绣业务后,两人主动提出回乡创业。随后苗绣、蜡染等成为化屋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吸纳了数十名村民就业。
记者了解到,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民族刺绣扶贫车间,是新仁乡化屋村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4户159名搬迁群众在家劳动力就业问题,引进原化屋村水库搬迁移民、党员尤华忠创办的一家苗族刺绣服装加工厂,主要生产苗族服饰及手工艺品等。
目前,该车间有刺绣车间、缝纫车间、蜡染室、设计师、裁剪室、产品展示间等厂房18间,拥有缝纫机16台、高速绣花机2台。解决当地群众就业30人,其中固定职工25人、临时工5人。
“车间生产的服装主要是女性苗族服装为主,还有一些手工艺品等。”杨文丽告诉记者,苗绣服装色彩较为丰富,充分表达了苗族人民热情圆满的美好意愿。目前车间年生产苗族服装可达3000套,实现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化屋村扶贫车间的工人在工作。(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
用绣创新 打造传统文化新风尚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在扶贫车间里,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听了总书记的话,我们都备受鼓舞。”杨文丽说,苗族女子一直以苗绣为傲,听到总书记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叮嘱和勉励,自己更坚定了发扬传统文化的信心。
苗族服饰较为尊重个性,善于自行设计图案,并用不同材料进行装饰,具有颜色艳丽、图案多样等特点,无固定款式,主要分为传统和现代2个大类。
这2个大类服饰围绕本民族文化中的花纹、图案等基本元素,结合不同购买者对颜色、种类、款式的喜爱,可以设计生产出独一无二、不同风格的多种服装。
化屋村扶贫车间电商直播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绣服饰和手工艺品,杨文丽在今年聘请了一位专业设计师,结合传统与时尚,希望设计出更多受到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不仅如此,杨文丽还开设了电商直播带货。每天直播2-3个小时,最好的时候可以卖出十几套服饰。在杨文丽看来,传统服饰与现代工艺结合、与新媒体营销结合,不仅是走出发展的新路径,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苗绣、喜爱苗绣。
同时扶贫车间的建立,也是将工厂开在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家门口,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了产业支撑,打造了一条“车间就在家门口、上班只需下个楼”的就近就业渠道,通过“一户一人就业”实现易搬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未来,杨文丽说“要持续发扬苗绣文化,带动产业振兴,带领乡亲们为新生活继续奋斗。下‘绣花功夫’,让日子越过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