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来袭 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有了路线图
沙尘暴来袭 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有了路线图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的大范围沙尘暴起源于干旱区,全球干旱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然而,干旱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对干旱区开展系统全面的监测、评估与管理正当其时。”
3月29日,在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Global-DEP)项目成果发布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强调了开展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代表研究团队发布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科学计划》中文版,报告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
干旱区占到地球陆地面积的41%,支撑着全球约40%的人口,拥有全球约1/3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干旱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稀疏草原、灌丛、草地和荒漠等,由于缺水而受到较强的水分胁迫,干旱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干扰极为敏感,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生计的可持续性带来很多挑战。
“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干旱区常见的缺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与减贫、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等社会经济问题存在密切联系。”傅伯杰强调。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学者牵头发起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该大科学计划旨在推动全球有关干旱社会—生态系统的协作研究,集中全球研究人员、从业者和决策者的智慧,制定一个为干旱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生计提供支持的科学计划,并制定一个为项目实施寻求资金的行动计划。
“经过3年多的研究和实地调研,我们率先制定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科学计划的总体目标、研究主题、重点问题以及组织架构,为全球干旱区的研究与管理提供长期路线图和合作平台。”傅伯杰说。
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已合作开展了前期研究,初步制定了全球干旱区观测与研究的基本变量,针对各地干旱区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典型问题开展了案例研究,如中国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美国中部大平原的紧急干旱事件、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自然资源管理、地中海地区的植被动态等,提出了在不同尺度上加强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的思路和对策。
傅伯杰表示,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未来将通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等合作渠道,在全球不同干旱地区开展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与政策对话,建立比较完整的干旱区科学数据库与管理案例库,为全球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地方民众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为在全球干旱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日报北京3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