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人民论坛网评 | 不问“出身”构筑创新高地

2021-03-27 11:21:00
来源:人民论坛网
字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

  抓创新不问“出身”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将加倍鼓舞“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创新创造活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更需发扬不问“出身”创新精神,为“中国号”巨轮安装创新引擎。

  “智”造“优出身”的种子。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培育人才,在于“智”造。以教育培育更多人才,要重视科学体系的基础研究,要在工程科技领域“给足力”,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下功夫”。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根红苗正的“优出身”的种子,从小灌输科学家精神,发扬“两弹一星”“西迁精神”“载人航天”“探月”等精神,以钱学森、黄旭华、于敏、屠呦呦、钟南山等为榜样。将创新思维贯穿教育全过程,着重培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淡泊名利、深藏功名、奖掖后学的精神,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让人才资源滚滚而来、奔涌不止。

  “破”除“讲出身”的壁垒。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当前还存在人才、创新评价唯论文、唯“帽子”、唯“白发苍苍”等现象。抓创新不问“出身”是指创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创新不仅仅在科技领域,工作生活中处处都能创新,有研究小麦、水稻的李振声、袁隆平等高级科学家,也有研究玉米的李登海等“土专家”“田秀才”,早在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名录上就有4名普通工人农民上榜,从疫情防控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随处可见群众创新的事例。以国家发展目标为导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创新机制、优化机制,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为创新实践搭桥铺路,优化评价体系和分配方式让创新之人更有成就感、获得感,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巨大潜能。

  “立”不问“出身”的环境。英雄不论出处,创新不问出身。从“两弹一星”到“神州”上天,从高铁到5G,离不开科学家和专家教授的“大创新”,也离不开生产一线的工人等在实践探索中的“小创新”。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要营造机会均等、地位平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营造允许积累、允许试错、允许不同学术观的多元、宽松环境,努力培育“安、专、迷”潜心科研的浓烈氛围,坚持教育培育、机制创新、营造环境的有机联系,让各类创新人才、专家在适合创新的氛围中工作、生活,使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永葆创新的活力。广大青年更要勇于在创新创造上走在前列,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创新业、立新功。(作者:袁科)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