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读|一个“福”字串联起总书记这些造福故事
热解读美景一时看不尽,山水福州画中游。
“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国内考察,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福建,再次踏上山水榕城、有福之州——福州。
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郊野福道,了解城市规划建设情况。在这里,他同休闲健身的福州市民亲切交流。
总书记深情地说:“福州有福之州,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当年)我在福州工作了六七年,我到福州当市委书记是从宁德过来的,37岁到这里,也就是说我这一生最好的年华也是在这里度过的,有很多体会。我在这里的时候,就定位要建设(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坚持做下去。”
“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一个“福”字折射出习近平在这个有福之地留下的诸多造福故事。
1990年至1996年,习近平曾在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担任市委书记。
这座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的港口城市,其境内闽江中下游一带,曾生活着许多连家船民。“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一首民谣,道出了连家船民真实的辛酸生活。
1991年3月7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登上了闽江边的一条连家船。他弯腰钻进破败不堪的船舱:没有电,没有水,低矮、昏暗、潮湿,掀开锅盖看一看,里面只有一点儿萝卜干。习近平看完后良久不语。
此后,习近平多次到连家船民家中走访,这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特殊贫困群体一直揪着他的心。1998年年底,习近平在福安主持召开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他掷地有声地说,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这件事非做好不可,要让所有的连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地过上幸福生活!
连家船民搬进新居。
就在那一天,习近平把连家船民的上岸定居问题,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从那一年,连家船民开始了规模空前的上岸搬迁。到2002年习近平调任浙江,福建省连家船民上岸搬迁工程已总体完成,连家船民告别了风雨飘摇的苦日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纸褙福州城”是“老福州”熟知的一句俗语,这句话里饱含着福州老百姓的另一把辛酸泪。
到21世纪初,福州城区还有不少棚屋区。棚屋区居民住的大多是木板房,年久失修,旧板横斜,夏天热得像桑拿房,必须不时往墙上泼水来降温;冬天又四处透风,要层层糊报纸御寒。纸褙棚屋区,苍霞木板房,下雨就漏,见风就响,遇火就燃,居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旧时的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棚屋区,当地百姓将其形象地称为“纸褙福州城”。
2018年,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新城,高楼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
2000年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接近40摄氏度高温的正午,走进拥挤闷热的福州苍霞社区棚屋区,与各级干部一起体验群众疾苦。在他的推动下,2001年5月1日,苍霞社区棚屋区回迁安置的所有楼房全部竣工。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全力推动“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他还主持编制了被称为“3820”工程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的发展目标。
今天,习近平再次来到福州,行走在榕城大地,此时的榕城已是旧城换新颜。这里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福道绕城、花香扑鼻、碧水入廊,昔日的“纸褙福州城”已经成为安居乐业的“有福之州”,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对老百姓最深沉的情感。
刚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越来越多的“福祉”,致力于造福人民的美好生活。
“希望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对我们的国家也作出更大的贡献。”与民谋利、为民造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也是他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