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第一观察 | 小吃里有大学问

2021-03-24 17:42:00
来源:新华视点
字号

  

  23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明沙县。

  以小吃闻名的沙县,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

  (1)小吃大产业

  总书记与沙县小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1999年3月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沙县考察时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2000年8月8日,习近平同志再赴沙县,在夏茂镇座谈时强调:“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两段话,点出了沙县故事的奥妙所在:小吃里有大产业。

  20多年来,做足“拓展”文章,做实“支撑”基础,沙县小吃成为知名地域品牌,形成20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带动沙县及周边县区至少20余万群众脱贫致富。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赴沙县实地考察,释放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的信号。

  

  (2)小吃大情怀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食物里,常常包含着记忆的味道和感人的情愫。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谈到了贵阳花溪牛肉粉。总书记说:“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确实是留得住人。”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走进老字号西安饭庄。就餐的顾客、跑堂的店员都簇拥过来。羊肉泡、葫芦鸡、肉夹馍、水盆羊肉、陕西糜子糕……总书记亲切地说:“这些是家乡的味道啊。”

  小吃承载烟火与温情,情牵两头:一头是味蕾,一头是幸福。

  四川汶川映秀镇灾后重建如何,亲自体验炸酥肉和磨豆花的过程,感受当地“带劲”生活;在河北张北县德胜村里,关心乡亲们家里摆的年货食品;在湖南湘西同村民一起摘柚子;在北京庆丰包子铺排队点餐……

  情以食为“媒”,总书记的民生情怀真挚而深厚。

  (3)小吃大文化

  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新疆有烤馕、抓饭、羊肉串、哈密瓜、葡萄等等,咱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不辞长作新疆人’。”

  中华传统小吃历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饱蘸乡土气息的小吃,不仅拼构成老百姓味觉里的家园,更是一张张细腻饱满的文化名片,热腾腾地传递着中国情谊。

  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时,亲自动手试做天津特色小吃狗不理包子和煎饼果子;接待印度总理莫迪的菜品里,有辣糊汤等西安小吃……

  元首外交,小吃助力。

  小吃虽小,却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定的场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小吃大格局

  《习近平在福州》中记载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1992年,习书记在福州领导举办了首届工艺美术节,各地客商蜂拥而至。他一贯反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就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用福州本地的风味小吃接待客人,这样既经济又好吃。”《福州风味小吃》编著者胡冀闽接受采访时说。

  没有山珍海味,没有“花架子”,福州老百姓用心制作的美食“登”上餐桌,受到客人好评。

  早在正定,习近平规定在招待中,将工作餐改为正定的一些小吃,像饸饹面、豆腐脑、烧饼等,既便宜又可口。

  党的十八大后,八项规定如万钧雷霆,遏止享乐奢靡的不正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广东的自助餐、河北的大盆菜、古田的红米饭、梁家河的油馍馍……考察调研时的一餐一饭,处处彰显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

[责任编辑: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