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国是厅 | 把握新机遇,谋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新局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陶涛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确立了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战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这再次表明,面对动荡的国际变局,中国不是关起门来搞发展,而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等既有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以谋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之新局。
从国内市场的生产消费视角看,中国已具备经济内循环的强大基础
第一,个人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逐渐下降。收入水平快速上升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产阶层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规模连年扩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个人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中国完成了工业化,已经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和配套供给能力。纺织服装、钢铁、化工、家电、机械和汽车等工业技术水平先进,制造能力强大,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级。高铁、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实现了国产和量产,大型飞机也实现了国产。国内资本充足,投融资市场活跃,人力资本规模巨大,熟练工程师取代简单劳动力成为新比较优势,中国有能力保证充分的供应,满足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循环。
第三,企业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形成。中国在高铁、动力电池、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也涌现出不少全球行业龙头企业。
第四,在中国对世界市场依存度下降的同时,世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在上升。中国日益上升的消费市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大量熟练工程师吸引了相当多的全球生产布局中国。汽车、机械、智能手机等领域的生产不断向中国聚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同样是智能手机的产销大国。跨国企业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渗透率甚至已经高于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优势与机遇
在全球产业链中,发达国家的优势是研发和创新,加工环节依赖低成本国家。中国的优势是具备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强的加工能力。我们只有更深度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分工和合作中不断学习、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升级。越是在国际经济关系动荡甚至恶化的背景下,越有利的做法不是切断联系,而是通过更加紧密地联系不断加强产业协作。
技术进步因素,中国正在努力推进新技术革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全球产业链变短,降低劳动力的重要性,提高服务、数据等新要素的重要性。近10年来,美欧日和中国等都制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国家支持战略,加剧了各国跨国公司和产业的竞争。谁在竞争中领先,谁就掌握了产品创新和生产流程的主动权,从而引领着产业链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方向。中国正在努力推进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进程,如果能在更大范围内取得先机,就能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使中国供应链成为跨国公司不可或缺的环节。
国内产业因素,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大规模加工能力,中国生产越具有竞争力,跨国公司将生产转移出去的成本就越高,转移期就会拖得越长。提高中国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内开放。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让跨国创新型企业乐于走进来。更高水平的对内开放,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共同竞争,尤其是要加大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让其全面参与全球竞争。
国内市场因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世界各国跨国公司形成了巨大吸引力。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促进国内需求结构向发达国家接近,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中国生产和销售他们的产品,促进国内产业的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