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记者手记:重走脱贫路,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
中国台湾网12月9日讯 (记者 尹赛楠)白日奔波忙碌,夜晚挑灯奋战,坐在电脑前的我,思绪仿佛又回到了紧张而又忙碌的那些天……为持续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展现各地脱贫经验,挖掘脱贫事迹,11月26日至12月4日,“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贵州、四川多个县市进行采访报道,而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启程之前,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思考,在如此密集的行程中,究竟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报道,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而这样的困惑,也在采访开始后,逐渐烟消云散:我,只是故事的讲述者……
地无三里平,贵州脱贫缩影
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作为全面脱贫“摘帽”后,第一支深入贵州的媒体采访团,在走访中,我们看到了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感受到了这条脱贫之路的艰辛。
如今的黑岩村,已褪去了贫困的外衣。(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历史上的贵州,因为这样的标签,成为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相较于北方,初冬贵州里的刺骨寒意,也让人印象深刻。“田间种苞谷,地里栽红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略显自嘲的一句话,却反映了黑岩村党支部书记罗鹏的真实感受。
今年57岁的罗鹏,是江口县凯德街道黑岩村的党支部书记。“从2005年开始,我就在村委会任职。”15年的光阴,看似漫长,却仿若弹指一挥间。“长期以来,滞后的发展使‘黑岩’一词在江口逐渐成为‘贫穷’的代名词。很多难以维持生计的村民,纷纷背上行囊,远走他乡。”而这样的情况,只是贵州脱贫攻坚里的一个小小缩影。
为了让逐渐荒芜的家乡不再荒芜,罗鹏毅然决定放弃江口县城的工作,回乡担任村主任。他说,当时自己没想那么多,就是希望能带领村里的乡亲一起脱贫,让这片村庄重新“活起来”。
黑岩村党支部书记罗鹏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通水、修路、兴产业……在罗鹏的带领下,黑岩村摆脱了喝屋檐水的历史,累计完成路网建设21.2公里,种植猕猴桃300余亩、蜂糖李100余亩,利益联结55户建档立卡户,带动98户农户增收,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组的发展。2017年,黑岩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全村建档立卡农户年人均纯收达到10865元。
“看着村民们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心中再苦也有甜。”简短的一句话,却代表着每一位奋战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的工作者,最真实而又深切的感言!
驻村五年,他把村民看作家人
“祖祖辈辈洒满汗水,我们终于种下希望。梦里千回我已看见你新装,仿佛已在神话之乡。”荡气回肠的词句里,流露出的,是热情好客的彝家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大凉山深处的火普村焕然一新。(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和发展相对不足,全州17个县市中的11个均为深度贫困县,而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也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火普’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山峰之巅’,因为这里的平均海拔高达2700米。”火普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马天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当地村民多年来的生活却和周边贫困村一样,仅仅在“低谷”中艰难维持。
初到火普村时的情景,马天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老百姓住的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昏暗的房间里几乎照不进一缕阳光,人畜混居的情况屡见不鲜,卫生条件只能用‘极差’来形容。”马天说,看到这些,仿佛让自己回到了小时候。
“面对这么困难的情况,有没有一瞬间想过放弃?”听到我的疑问,马天没有否认,而是笑着点了点头。他告诉我,当时自己家里的条件也很复杂,68岁的老父亲身患癌症,两个孩子,大的三岁,小的只有一岁半,爱人是临县的一名乡干部,同样在做脱贫工作,一个月难得见上几回,家里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两位老人在照看。但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马天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
火普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马天讲述驻村帮扶经历。(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如果大家都不干,那老百姓的日子要怎么办?”
5年来,马天通过不断入户走访,破除陈规陋习,转变了村民的思想;长期探索,让村里有了特色产业;鼓励大家外出务工,让村民们了解外界的生活,“不做井底之蛙”。如今,当我们走进这座曾被视为“最贫困角落”之一的火普村时,白墙灰瓦,腊肉香肠,栉风沐雨间,一切悄然改变。
今年5月,马天结束了五年的驻村工作,回到了西昌市。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地百姓纷纷“请愿”,希望他们眼中这位“最好的书记”能够再留一年。“记得回去不到一个月,十几个村民就自发坐车来到西昌看我,当时真的很感动。”看着马天微微泛红的眼眶,我知道,这个大凉山里走出的彝族汉子,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把村民看作了家人。
大凉山深处,有盏照亮未来的明灯
“在报道过程中,哪位受访者让你印象深刻?”不止一个人这样问过我,回想漫长而又短暂的九天八晚,脑海中,洒拉地坡乡幼儿园里的场景慢慢浮现……
洒拉地坡乡幼儿园里的标语,格外醒目。(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乒乓球,上高楼,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轱辘轱辘锤,轱辘轱辘叉,轱辘轱辘一个变成仨……”洒拉地坡乡幼儿园的一间教室里,孩子们大声朗诵着儿歌,银铃般的声音吸引了在场所有记者的注意。
“这里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当地的彝族小朋友,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基本上不会讲汉语。”今年22岁的罗英,毕业于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前,她选择回到昭觉县,成为了洒拉地坡乡幼儿园里的一名普通教师。
“在大城市里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何最终选择回到这里呢?”听到我的问题,罗英回忆起了自己童年的经历。“小时候没上过幼儿园,到了县里念小学的时候,基本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记得第一次语文考试,只拿到了14分。”罗英说,因为交流上的问题,不自信的状态伴随了她很长时间。基于这样的原因,罗英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重新回到了这座生养过她的大山。
洒拉地坡乡幼儿园教师罗英与孩子们互动。(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不能让自己的昨天,成为这些孩子们的明天。”简单直白的一句话,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看似普通的彝族教师,已然化为了一盏照亮未来的明灯,指引着彝区孩子走出更加广阔的人生!
从贵州到四川,从铜仁到凉山,我们听到的,是一声声以村为家的无悔誓言;看到的,是一张张憨厚朴实的幸福笑脸。有人说,战士扛起枪才能保家卫国,我觉得,记者拿起笔同样能够将最美的故事捕捉。每个时代都需要讲故事的人,诉说你相信的,相信你诉说的,我愿意做那个讲故事的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