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日前,“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陕西、宁夏多个县市采访。图为陕西佛坪县银厂沟村。(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中国台湾网12月7日讯 (记者 李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日前,记者跟随“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陕西、宁夏多个县市采访,见证正在祖国大地上演的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脱贫故事。
“以前过年没钱给孙子压岁钱,现在能给500元”“我们村去年脱贫的村民,今年一半以上都买了轿车了”“我出身是贫困户,我要过得比别人更好,所以要加油努力!”……一个个故事、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一条又一条为打赢脱贫战而摸索出的道路,是一个又一个奋斗者的身影。
产业先行助力脱贫
“我们村一共有115户3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5人”,地处秦岭南坡腹地的陕西省佛坪县银厂沟村贫困人口比例曾高达1/6,村支书马光明还记得,“早年这里什么都没有,连路都没通”。近年来,银厂沟村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相继建成了猕猴桃采摘园、食用菌生产基地、贝壳山居精品民宿、山棕产品加工厂等多个产业项目,“目前我们村已全部脱贫。”马光明说。
盐池县大力发展滩羊产业。(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被称为“中国滩羊之乡”,也是宁夏第一个实现“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盐池县大力发展滩羊产业,成立滩羊集团及滩羊协会,并通过金融扶贫为产业发展引来金融活水,给养殖户依靠养殖滩羊脱贫致富吃上了定心丸。62岁的皖记沟村村民王建武家的滩羊数量从早年30多只增长到了130多只,每年光养羊就有四五万块钱的收入,他和老伴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陕西省石泉县明星村“沧海桑田”景区。(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陕西省石泉县地处秦巴腹地,是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依托“金蚕文化”,石泉县启动中国金蚕小镇建设,并于今年4月启动并实施了明星、五爱两个农旅融合示范村建设。在明星村“沧海桑田”景区,桑园、精品民宿、空中漂流、卡丁车、天空之境等旅游体验项目一应俱全。据村支部书记刘家满介绍,景区目前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包含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十一”刚开园营业,当月收入就达到了200多万元。
一千多里外的宁夏吴忠市永新村此时正被白雪覆盖,和明星村一样,乡村旅游也给这里的脱贫事业增添了无限动力。依托红寺堡区举办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以及地处利红公路与G338交汇处等优势,永新村2017年尝试发展民宿旅游。今年,全村发展民宿旅游的农户已达到60户,其中具备接待能力者20户,接待人数8300人,创收80万元,户均收入3万多元,带动2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傍晚的永新村。(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带头人”引领脱贫路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离不开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陕西西乡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在外打工的小伙王文清回到家乡碾子沟村试种吊瓜,第一年亩产就达到3000多元。2015年,在政府部门帮助下,王文清成立吊瓜种植合作社,当年有20多户农户加入,走出了一条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户分散种植、产业抱团发展的贫困户产业脱贫的新路子。为了更好地打开销路,王文清又成立了汉中宏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产业助脱贫口号,为当地952名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化肥、农药、技术指导,同时签订“保底就高”回收合同,带动当地吊瓜产业发展。今年10月,王文清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荣誉称号。
永新村的乡村旅游之路一开始走得并不顺畅。萌生发展民宿旅游当地念头时,乡亲们并不看好。“当时我们动员了十户村民改造房屋,但大家抵触情绪特别大。”永新村村支书李文彬对当初的情景记忆犹新。作为村支书的他只能带头干,同时又动员了自己的朋友。当年两家民宿共接待300多人,创收近4万元。看到有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们这才动了心。今年53岁的李雪兰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第二批加入民宿旅游的村民之一,去年光发展民宿就收入了三万多元,赶上了过去全家的所有收入。
丁建华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同处吴忠市的旱天岭村是个移民搬迁村,位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腹地。“搬来之前喝的是沟里收集的雨水,住的是窑洞,娃娃上学要翻过两个大沟,手都冻肿了……”旱天岭村村支书丁建华回忆道。丁建华曾带头养鸡、养羊、养兔子,想方设法为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这几年,他又一头扎进了牛棚里。如今,旱天岭村肉牛养殖规模已从2014年的300头左右发展至3300余头,551户贫困户今年全部脱贫,村民人均收入达8000元。10月17日,丁建华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村民鼓了钱袋,暖了心田
“以前过年没钱给孙子压岁钱,现在能给五百元。”明星村村民陈泽华通过把房子租给旅游公司,不仅每年能拿到7000块钱的房租收入,自己和老伴在园区务工,每人每月能拿1800元的工资,成了“双职工”家庭,“以前务农没有可观的收入,现在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谈起现在的生活,陈泽华感到很满足。
刘玉在酒吧调酒。(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同村村民刘玉也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受益者。今年32岁的刘玉早年是县城宾馆前台收银员,每月工资只有2000元。明星村“沧海桑田”景区实施建设后,刘玉应聘成为景区“蚕歌酒吧”管理人员。“我的工资比原来翻了两倍!”回乡发展,不仅能够照顾家人,工资反而更高,这让刘玉很满意。“公司做平稳后,我想争取早日入股,自己做老板。由于我出身贫困户,我要过更好的日子,所以要加油努力!”畅想未来,刘玉充满干劲。
贾顺江还想继续扩大吊瓜种植规模。(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几年前,石泉县田河村四组村民贾顺江一家还住在老旧的土坯房里,和很多农村人一样,贾顺江早前谋生的手段也是靠外出打工,在外打零工总是干一天没一天,极不稳定,加上家中有老母亲需要照顾,他选择回乡发展。为了实现脱贫,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大力发展吊瓜产业,通过流转土地,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现已种植吊瓜13余亩,今年收入3万多元,家庭年纯收入已达到七八万元。
马虎兰正在熟练地采摘西芹。(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今年11月16日退出贫困县序列的西吉县,是宁夏最后一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当地向丰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冷凉蔬菜基地大棚内,建档立卡贫困户马虎兰正在熟练地采摘西芹。马虎兰的丈夫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三个孩子上学,为了赚钱养家,几年前曾跑到新疆建筑工地打工。如今,从家里骑摩托车十分钟就能来到这里上班,在家门口就业,对马虎兰来说不仅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孩子上学以及生病的丈夫,全家于今年成功脱贫。
2019年,宁夏旱天岭村村民马志保家靠养牛纯收入达到十二三万块钱。(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以前生活不行得很,各方面都困难,现在好了。过去想吃点肉吃不着,现在不敢多吃肉。”说起今夕生活变化,今年58岁的旱天岭村民马志保感慨甚多。马志保回忆,刚搬来旱天岭村时,这里基础条件差,没啥赚钱路子,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开始尝试养牛,第一年2头,第二年5头,到今年已经发展到30多头。2019年,全家靠养牛纯收入达到十二三万块钱。“这一切都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马志保说。
连日来,通过深入走访陕西、宁夏基层县市,记者深刻感受到,在脱贫攻坚决决胜战之年,西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充满了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热情。所到之处,老百姓的钱袋鼓了,笑容多了,干劲儿也更高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