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丨走出赵家洼
初冬,通往赵家洼旧村的沙石土路旁,油松青翠,装饰着曾经裸露的黄土与山地。
2017年6月21日,正是沿着这条崎岖的山路,习近平总书记驱车来到山西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考察。他接连走进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三户村民家中看望,详细察看他们的生活环境,询问家庭收入支出和致贫主要原因,与大家拉家常。
赵家洼村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一间间土坯房依山而建。生存环境恶劣和深度贫困交织,这里“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在赵家洼村调研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要“集中力量,找对路子,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坚定信心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山西省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村
2017年9月,赵家洼整村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原址复垦、退耕还林,荒山坡地披新装。赵家洼村民走出贫瘠,在县城广惠园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
上午10点,灿烂的阳光驱散凉意,洒向岢岚县城里的广惠园小区。老人们不约而同聚拢在小区的楼下,一边晒太阳一边聊着天。
71岁的王三女今天没有外出。她一早吃过饭,在家等待家庭医生上门。“昨天手脚不知为甚,有些肿。睡了一觉,今天好多了。不过陈书记不放心,还是联系了医生来给我检查检查。”
△家庭医生上门,为王三女(右一)送药、做检查。
王三女年轻时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和高血压,这些年又引发慢性支气管炎。雪上加霜的是,前些年丈夫、儿子相继离世,儿媳妇也离了家,她独自一人拉扯患有残障的孙子、孙女,生活极为艰难。
2017年到赵家洼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王三女家,安慰她好好生活,并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她孙子和孙女的特殊教育。
为防止“病根”变“穷根”,岢岚县制定了24种重特大疾病集中救治、52种慢性病服务保障计划。在被认定、办理“慢性病医疗保障帮扶”后,家庭医生会定期上门给王三女送医送药。
王三女感慨地说,“以前住在赵家洼,看医生是大难题。现在搬出山沟沟,看病也有好政策,心里踏实多了!”今年1月,王三女因脑梗住院10多天,医药费报销了90%。
△搬迁至广惠园当天,收拾完行李,赵家洼村村民放起了鞭炮,和旧村庄告别。
王三女口中的陈书记,是赵家洼村的第一书记陈福庆。
2017年9月22日,包括王三女在内的赵家洼村最后6户21名村民,搬进了广惠园移民新村。“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陈福庆和扶贫工作队同事“移师”到广惠园移民新村驻村工作站办公。他们平日会时不时到老乡们家中看望,继续当好“群众离不开的贴心人”。
△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王三女(左一)来说,陈福庆就像“邮递员”,通过他,自己就可以远程看到孙子孙女。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王三女的孙子、孙女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如今两个孩子不仅白净了,还一年一个样,学会了不少东西,现在问话也能答个七七八八。”在检查完血压等项目后,王三女接过一旁陈福庆递上来的手机,翻看着学校老师新传来的孩子近照,欣喜地说。
从土坯房搬进了新楼房,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孩子们的将来有了着落……王三女的脸上少了愁容,爱美的她给自己购置了一顶假发,说是冬日里又好看又暖和。
说起搬进城里的生活,杨大婶抢先说:“以前在家,做饭、干家务就是个体力活儿。打水、背草、砍柴、伺候牛,活计不轻省。现在好了,一天三顿饭,一拧开水龙头就有水。一出门就有卖菜的,我们出门扫街回来顺便就买了。”
“那会儿我们常说‘刨个窝窝,吃个馍馍’,干活儿免不了与水、土打交道,风一吹,双手皴裂。加上种地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得花大把大把力气,结果这些年腰间盘突出等各种毛病都找上了门。”说到现在的好生活,刘福有也敞开了话匣子:“不过现在好了,我们每天只需要用大扫帚把柏油路扫干净就行,手不用沾水,也不用抹油来预防皴裂了。”
△吃过午饭,刘福有和老伴杨娥子一起出门、打扫街道。
搬迁后,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刘福有和老伴当上了保洁员。刘福有笑呵呵地说,“我俩每天固定时间出门,中午回家做饭。责任区范围不大,不出1个小时就全部扫完了。下午回到家,还不耽误看《新闻联播》。屋里冬天有地暖,一进门就暖烘烘的。”
刘福有的新家是7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南北通透,光照充足,乳白色的地板砖映衬得家里亮亮堂堂。过去30年没动过土木、一分钱恨不得掰八瓣花的他,“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新楼房,连家具也给配齐了!”
△住进新楼房,生活有保障,刘福有喜欢上了养花,一屋的淡紫深红,一屋的勃勃生机。
客厅墙上,挂着总书记坐在刘福有家炕头手拿《扶贫手册》与老两口唠家常的照片。“看到这个照片,心里暖暖和和。”刘福有回忆说,总书记招呼他们老两口在自己身旁坐下说,“来,咱们拉拉话。”从种地、旱情到打工,总书记都细致询问,关切一家人最重要的生计。
扶贫公益性岗位,让搬进城“闲下来,浑身不得劲”的赵家洼村民,从轻省活计中找到了劳动带来的幸福。
“现在村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每亩地每年还有300元的租金。最让人高兴的是我还在城里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每个月2800多元的工资,比过去一年赚得都多!”曹六仁掏出了自己的记事本,上面有账单、有感悟,记录得密密麻麻。
曹六仁一边翻看,一边算起了收入账。“打工加上各项补助,我和老伴一年总收入6万多元。”
“这句‘没有永远的贫困,只有永远的勤劳’是我给自己打气时经常念叨的。”曹六仁指着本本上的一行字说。
△曹六仁翻看着自己的记事本,细数着自己的收入项。
曹六仁家里六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力。当年因为交不上一块钱的学费,他早早离开了学堂。等成了家,有了孩子,曹六仁下定决心,就是吃糠咽菜,也要让孩子念成书。四个孩子也争气,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都有了好学业、好出路。
从“子孙无钱难更难,养育四子苦难堪”到“没有永远的贫困,只有永远的勤劳”,曹六仁翻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过往,嘴角上扬,“以前觉得‘满头乌云’活不出个样,现在日子是越过越敞亮!”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习近平总书记能到我们赵家洼村,更没想到过总书记还坐在炕沿上跟自己唠家常。在总书记的关怀下,我们住进了城里的房子,还有了固定工作。人是要感恩的。”
△曹六仁在玻棉厂生产线上忙碌着。
从赵家洼搬进广惠园,曹六仁被安排到玻棉厂上班。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他给武汉捐了3000元钱,“国家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咱脱了贫,也要为国家尽一份力。”
三年来,岢岚县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扶贫企业,完善公共服务等帮扶政策,大力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679.8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4697人次。
2019年,岢岚县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2元,较2014年增长2.69倍。今年,全县23户48名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516户1094人“两类户”全部解除预警,8423户19823名脱贫人口持续巩固不返贫,稳步迈向全面小康生活。
△沙棘厂、箱包厂……岢岚县越来越多的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搬出穷山沟,过上好生活。
赵家洼原址上,复垦种植的油松,已郁郁葱葱。收获后的谷子地旁,时不时有蜜蜂聚向观赏用石臼的凹槽,山谷一片寂静。城里的广惠园,承载着赵家洼人的新梦想,热闹祥和。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赵家洼考察时的殷殷嘱托,正激励着走出赵家洼后的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总监制丨骆红秉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赵旭
制片人丨兴来 吴璇
主编丨宁黎黎
编导丨张伟浩 闫格
记者丨张亚楠 张伟浩 宋云屹
剪辑丨闫格
摄像丨张喆 陈雷
视觉丨江雨航 韩旭
音编丨刘赛因
鸣谢丨岢岚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