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走出大山天地宽——万山易地扶贫搬迁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中国台湾网11月27日铜仁讯 (记者 尹赛楠)“就在几天前,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子’,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11月26日下午,“决胜2020”看贵州网络主题活动在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启动,而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从铜仁市中心出发,驱车向南约7公里,采访团来到了万山区旺家花园安置点。放眼望去,远处层峦叠嶂,覆盖葱茏绿意,缭绕的雾气点缀下,一幅美丽的画卷仿若呈现在我们眼前。很难想象,这里的群众,曾经居住在环境恶劣,设施落后的深山,如今,他们的日子可用四个字概括——地覆天翻!
走进旺家花园社区,一幢幢整齐的楼房瞬间映入采访团的眼帘,红瓦白砖,鳞次栉比。社区内,文化广场、便民中心、综合超市一应俱全,整洁的街道两旁,依然饱含这个时节的贵州应有的那抹“绿色”。而所有的一切,都让记者明白,那些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村民,如今已然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世外桃源……
近年来,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似乎成为了贵州贫困地区最真实的写照,而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易地扶贫搬迁让这里的贫困户找到了“挪穷窝”、“拔穷根”的“金钥匙”。
“十三五”时期,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数占全国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实施总规模达到188万人,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铜仁市搬迁29.33万人,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12.55万人,占全省的53.8%,而旺家花园安置点也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安置点之一。自2017年开始建设以来,社区内现已安置来自思南、石阡、印江县搬迁群众4232户18379人,今年57岁的安景绪,便是其中一员。
村民安景绪在店内整理货物。(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来来,请进,这是我老伴儿!”跟随安景绪的脚步,我们走进了这家名为“参战军人自主创业五金百货店”,看到这个名字的一瞬间,记者似乎有些疑惑。“我是一名老兵,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听到这里,一股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但接下来的一番交谈,却让我们颇为震惊。
“来到这里,已经是我人生中第14次搬家……”对话中记者发现,岁月的沧桑在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的老家位于思南县天桥乡南山村老屋基组”,安景绪告诉记者,天桥乡是思南县最差的乡,南山村是思南所有乡镇里最差的村,老屋基组是思南所有村中最差的组,而安景绪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家。“土地都在陡坡上,挑桶水上坡淋菜,要先挖个坑,桶才有放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从19岁开始,安景绪就在省内省外四处打工,居无定所,前前后后搬了13次家。而随着年事渐长,“家”也成为他和家人最大的期盼。
2016年,安景绪了解到铜仁市正在实施扶贫惠民系列政策,其中就包含易地扶贫搬迁,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也就是这一年,他毅然选择回到南山村老屋基组。第二年的9月,安景绪家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18年10月,安景绪搬了第14次家,带着一家五口住进了旺家社区。而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不仅有了新家,还当起了老板。
“以前外出务工,背过煤,挑过砖,帮过厨,干过销售,几乎把能吃的苦都吃遍了,但是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现在不同了,自打开始经营这家百货店,一年的毛收入就有七八万元,搁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记者注意到,安景绪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万山区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也逐渐产生了疑惑:如果村民只是搬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镇,但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改变,就业、教育、医疗等难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那么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团走进了万山区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在这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产业园一楼的阿里巴巴大数据标注公司内,41岁的思南县村民何贵英正在电脑前进行着图片分类标注,看着她轻车熟路的动作,记者很难相信,她曾经是当地贫困户中的一员。
“这份工作的难度大么?”听到记者的问题,何贵英笑着说,“差不多培训几天就能上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这个工作是按照计件的方式来支付工资,多劳多得。”何贵英告诉记者,尽管受疫情影响,家里人都不能外出打工,但在“扶贫微工厂”中,每个月仍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很满意这份工作,不仅有收入,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村民何贵英正在进行图片分类标注。(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从2019年至今,万山区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先后引进阿里巴巴大数据标注公司、景航服装厂、广益服饰、富森服饰等企业,解决了6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2600元,实现了将“农民变工人”的实践探索。
“尽管安置点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但社区内的很多残疾人、60岁以上老年人依然面临着就业机会少的问题”,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何英告诉记者,她也是一名搬迁群众,过去居住的村落,深山围绕,交通落后,老人的就医、孩子的就学都十分不便。尽管如此,但自己的婆婆和母亲,也曾经以“融入城市生活困难”为由,拒绝易地扶贫搬迁。“走出大山天地宽,为了下一代的未来,我们必须做出抉择。”
易地搬迁后,何英就进入了社区党支部工作,成了服务乡亲们的工作人员,而每天入户走访,倾听各家需求,是何英周而复始在做的工作。“2018年初来到这里,如今也过去了两年的时间。”何英说,因为工作的忙碌,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老人和孩子。“走访工作很辛苦,有时候到家很晚了,记得有一次,我6岁的小儿子等我到很晚,他跟爸爸说,等妈妈回来了,一定要把他叫醒,因为自己已经很久没见过妈妈了。”说到这里,何英的眼眶微微泛红。
“即便如此,但我从没有后悔过”,何英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牢记着入党时的初心。“我觉得我有能力和义务去帮助乡亲们,让大家一起在万山开启新生活,过上好生活。”
旺家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何英向记者介绍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后,当地村民居住条件的变化。(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万山易地扶贫搬迁,只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广茂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精彩生动的脱贫故事在上演,而我们的旅程,也在继续……(完)